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16)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 021-66135201(O); E-Mail:zhiyuhu@shu.edu.cn

曹 清 (男)教授,博士,及高于博士的德国Habilitation。198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博士学位;2007年于德国哈根大学获高于博士学位的Habilitation学位(该学位被国家教育部翻译为“有教授资格的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先为博士后,后为副研究员。2000年至2001年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光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1年至2008年在德国哈根大学工作,为科技雇员,及Private Dozent (自2007年12月)。2008年回国后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2月评定);后于2009年春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在理学院物理系工作。在纳米光学与光子学,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以及光学成像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上做出过多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与高度评价。特别地,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亚波长金属光栅的透射最小发生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波长。该篇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8, 057403 (2002)的第一作者论文在大约八年时间内单篇已被他人SCI引用了240余次。此外,单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超过20次的还另有有4篇(其中3篇为第一作者论文)。截止到2010年5月,发表杂志论文43篇, 其中第一作者杂志论文38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500余次,平均每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约12次。许多SCI引用论文的作者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军事研究实验室,空军科学研究院,亚利桑那大学的光学科学中心, 中心佛罗里达大学的光学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亚琛大学;以及丹麦玻尔研究所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学与光子学,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成像, 衍射光学, 太赫兹波导, 激光束传输。
联系方式:021-66135121, Email: qcao@shu.edu.cn

查访星(男)研究员,自然科学博士(2001年,德国Tuebingen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基于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隧道谱、光致发光等光谱表征技术,对半导体及其低维体系、碳纳米或其它纳米结构体系的电子和光电子特性的实验物理研究;半导体器件及纳电子器件的器件物理研究。代表性工作见Appl. Phys. Lett., Optics Lett., Phys. Rev. B 、Carbo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受邀为J.Appl.Phy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物理学报等主流SCI期刊审稿人。主持多项基础性研究项目,目前并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单量子态的探测及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 4334(O);E-Mail: fxzha@shu.edu.cn

陈 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量子调控和量子光学;介观物理和器件物理;有限光束传播特性。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hys. Rev. Lett., Phys. Rev. A,Phys. Rev. B等发表论文40余篇。2008年入选西班牙科技教育部Juan de la Cierva项目。先后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等科技项目1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2521(O);E-Mail: xchen@shu.edu.cn

杨希华(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量子相干和干涉;量子相干控制;量子关联与纠缠。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在研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先后获上海市博士后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基金、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联系方式:021-66132520(O);E-Mail: yangxih@yahoo.com.cn

任 伟(男)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曙光学者,香港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纳米科技、凝聚态物理、多铁性氧化物材料、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至2013年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篇,(包括1 篇Nature Physics,8 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 篇 Advanced Materials,1 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17篇Physical Review B等),其中10多篇为实验理论计算合作的成果,论文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400次且近两年正在快速增长。担任18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曾受邀赴韩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香港、美国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访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上海市085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组与国际接轨、基金充足、课题丰富,在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工程和纳米科技等领域展开前沿研究,在多铁性材料和量子电子输运等领域已经做出了杰出的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021-66132812 Email: renwei@shu.edu.cn

田立君(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学物理前沿领域、量子信息。曾获上海市教学新星、上海大学师德标兵等奖励多项,教授《热力学统计物理》、《大学物理》、《热学》《群论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主持在研和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委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6836(O);E-Mail: tianlijun@shu.edu.cn

徐甲强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结构表征;半导体敏感材料与气体传感器;锂离子电池材料。兼任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委“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方向学术带头人。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10多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氧化锡基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氧化物纳米线的受控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和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锡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等。
联系方式:021-66132406(O);E-Mail: xujiaqiang@shu.edu.cn

严六明 (男) 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分子模拟、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制备及其质子和中性分子的迁移、电子在有机分子和金属纳米电极之间的迁移等。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士,先后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从事研究,2006年起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曾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和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项目各1项。
联系方法:021-66132405(O); E-Mail: liuming.yan@shu.edu.cn

潘登余(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任理学院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R&D联合实验室以及环化学院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存储与转换纳米材料及其器件。主要研究领域:光伏纳米材料与器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器件、超级电容器、光/电催化纳米材料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石墨烯材料及其器件、稀磁半导体及自旋电子学。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Chem. Comm.、Chem. Mater.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论文被引5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10余次,两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材料领域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主持国家项目2项和上海市项目多项。担任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著名刊物审稿人。欢迎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的硕士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66138025(O);E-Mail: dypan617@shu.edu.cn

龚尚庆(男)教授(兼职),博士。专业:无线电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多年来一直从事激光物理学,量子信息学及强光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分别于1997年在中英交流基金资助下到英国帝国理工Blackett 实验室P.L.Knight教授(著名激光物理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Journal of Modern Optics主编)处作一年访问学者,2000年在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资助下到凯撒斯劳腾大学物理系K.Bergmann教授和 M.Fleischhauer教授处工作20个月。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Apply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及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已发表60余篇高质量研究论文。其中SCI收录45篇,EI收录37篇。被海内外科学家他人引用160多篇次。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有很深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1996年荣获第三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200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得2002年“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资助。
联系方式: 电话: 021-69918163(O);021-59928430(H),
E-mail: sqgong@yahoo.com; sqgong@mail.siom.ac.cn

薛绍林(男)教授(兼职),博士。专业: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子器件,包括新型光学显示器件,新型光学信息存贮器件技术;微纳米光电器件及材料应用,包括纳米荧光粉制备,应用和研究;碳纳米管器件及应用研究;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应用放研究,超短激光脉冲技术应用和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大恒光学特别奖。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新型平板显示(新型电视和其它显示器)技术和光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超快激光器OPCPA前端种子源研究(国家863项目),新型光学信息存贮技术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 。
联系方式: 电话: 021- 67792089-561  
E-mail: slxue@dhu.edu.cn ;slxue@fudan.edu.cn

金平实(男)研究员,机电工程学博士(1998年,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业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第二批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节能环保有关的薄膜与纳米材料。从九十年代初期以来长期从事新型智能节能玻璃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参与著书3部,申请日本美国等国外专利近40项,已获授权16项,其中热致变色材料专利申请数及授权数占日本该领域总数的一半以上,多次作为该领域知名权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目前主持****配套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021-6990 6208(O);E-Mail: p-jin@mail.sic.ac.cn 080100 力学                返回页首
力学学科始自1984年钱伟长先生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在钱伟长先生带领下,秉承学科建设“以力学的基础研究为本,加强力学理论与实际结合,围绕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经过学科成员励精图志、发奋图强,如今的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硕士点和博士点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高性能集群机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等。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SCI/EI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了一支包括中组部****学者、教育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为主的学科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超过70%,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培新计划”和“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博士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生。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