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4)

上海大学 /2013-04-22


  本专业培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强烈责任感的高级优秀人才。具体要求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深入认识人格素质养成和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或者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中从事相应的研究、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方向:
01社会转型与新时期道德建设
        02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0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指导教师:忻 平、王天恩、陶倩、陈新汉、欧阳光明、刘 铮 、张丹华、宁莉娜、崔宜明 、杨俊一
  招生人数:14
  考试科目:1.英语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韩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0
        《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
        《邓小平文选》(1-3),人民出版社,1994
        《江泽民文选》(1-3),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陈万柏//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1;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张耀灿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5-1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忻平 男,1954年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和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近年来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20世纪中国史、中国现代化进程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史等方向的研究。曾主持或承担“上海市普教德育研究”、“上海市高教德育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世纪上半叶长江中下游地区乡村社会研究”、“上海近代民俗文化变异之研究”、“上海外侨研究”等国家或上海市重要学术课题,现正在主持上海大学“211工程”“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项目。著有《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与上海社会生活(1927~1937)》、《王韬评传》,主编或合著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加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集》、《我爱你,中国——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做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上海市高校学生辅导员优秀论文选》、《铸造中华民族的脊梁——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优秀成果12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上海市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选》、《民国社会大观》、《中华民国史辞典》、《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史研究》、《旧上海风云人物》、《上海都市社会生活研究》、《上海的日本人社会》等。其中,《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与上海社会生活(1927~1937)》一书,采用新的全息社会史观研究条约口岸城市社会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曾在《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上海教育》、《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三十余篇。1996~2000年,先后赴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和美国讲学与交流。
   联系电话:021—66133889  E-mail:p_xin@126.com
  
   王天恩 男,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主要研究领域:辩证唯物主义与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承担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辩证唯物主义描述理论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项目“悖论问题的描述论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悖论问题的描述论研究”等。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奖项:华东地区优秀理论图书一等奖(2003)、二等奖(1993);江西省第三届、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等奖(1993,1990)。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描述和规定》、《试论因果结构》,在《哲学研究》发表《描述的性质及其规则》、《系统群初探》,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发表《论哲学思维》、《超越人性裂谷》等学术论文近百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2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理性之翼》、《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微观认识论导论》、《什么是科学知识?》等专、译著5部,主编多部。现任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3175  E-mail:tianen@shu.edu.cn
  
   陶倩 女,教授,博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心理学。承担课题:《学生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系列课题,2006年;《优秀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上海科技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05年度重点研究课题,2005年;《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课题,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项目,2004年;《高校学生利他观念教育研究》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03年;《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2年。
   曾在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7部(参编、主编、专著)。现任上海大学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3175  E-mail:qtao@mail.shu.edu.cn
  
   陈新汉 现为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理论研究室”兼职研究员和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价值哲学研究会主任委员。
   学术出国情况:1987年6月到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学术访问和讲学;1987年11月到日本东京参加日中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1998年8月到美国波士顿参加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2003年8月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参加第21届世界哲学大学;2004年11月到韩国庆尚大学参加韩国伦理教育会议,并在韩国釜山大学讲学;2007年7月到西班牙阿尔卡拉参加第三届国际价值哲学会议。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处出版著作17本。在《哲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和摘载1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40多篇。
   承接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95规划重点课题《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研究》、上海市2000年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课题《民众评价论研究》,国家教育部2001年课题《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课题《自我评价活动机制研究》等等。
   多部著作和论文获教育部、上海市优秀学术成果奖。曾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两课”优秀教师奖。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地址:chenxinhan6115@yahoo.com.cn
  
   欧阳光明 (1960-),男,江西南昌人,哲学博士。1982年7月江西工业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88年7月、2005年12月先后在北京大学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长期在高校从事科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研究。重点是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生态哲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从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的视野,结合和谐社会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文化利用及其社会条件、社会属性和社会后果。近年来,从哲学、社会学及法哲学的视角侧重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曾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重大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智慧研究”,该课题总评为一等;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近年来,主持完成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和谐文化生态——江西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文化生态本源探析》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曾在《求是》和《中国法学》等权威刊物及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及江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比较环境法学专论》(合著)、《系统方法谈》等著作和《“国家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论环境秩序:环境法价值的折射》等学术论文近三十余篇(部)。曾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青年教师,并获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多项;曾作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成员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电话 66133152,邮箱gmouyang@163.com
  
   刘铮 女,教授,博士。专业: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小城镇成长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课题)。完成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7项。奖项:吉林省第二、三、四、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次(两个课题,两本书)、二等奖三次(论文)、三等奖一次。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在《经济学动态》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十多篇。在宇航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4部、主编3部。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综合类高校《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021-66133173,E-mail:xqxq7777@126.com
  
   张丹华 女,教授,法学博士。现任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莫斯科大学中俄大城市问题比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主持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俄罗斯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2004年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新体系构建研究”。发表《苏联和俄罗斯意识形态教育的变迁研究》、《苏俄思想政治教育变迁及困境分析》、《普京教育治国思想解读》、《论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冷战》及《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与模式比较》等论文40多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著《中外公民道德教育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长春出版社,2005年)。主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实践与创新——“项链模式”教学研究》和副主编《解疑与释惑——来自大学生的问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2009年获教育部“首届高校德育创新研究优秀奖”;2008年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和上海市育才奖;2007年上海市教委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2006年上海市高校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2004年获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年国家教委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普通访问学者、2006年国家教委公派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021-66133173;E-mail:zdh7238@126.com
  
   宁莉娜 女,教授,博士。专业:逻辑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领域:中外逻辑思想及其比较、逻辑方法与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中国近代逻辑观的价值审视及当代启示。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奖项:黑龙江省第九届、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两次(2000、2008)、三等奖一次(2006)。在《哲学研究》发表《论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在《哲学动态》发表《论古希腊逻辑方法对生活世界的回应》,在《人民日报》发表《重塑现代性人格》,在《光明日报》发表《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维度看逻辑方法的走向》、《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动因》,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现代逻辑方法的中介功能》,在《求是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西方逻辑方法》、《回归交往世界的逻辑》等学术论文近百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和摘编十多篇。出版《西方逻辑思想史》、《逻辑学》等学术著作十多部。现任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ninglina@shu.edu.cn
  
   崔宜明 男,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主要研究领域: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担任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其中“『伦理学大辞典』编撰”为上海市社科“十五”规划重大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一项。现作为主持人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现代经济伦理建设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系列课题之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研究』。出版专著『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合著)、『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合著)、『庄子答客问』和『道德哲学引论』,『伦理学大辞典』(副主编)和教材『中国哲学思想』。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中国哲学思想』为上海市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并于2001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论文『论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合著)获上海市第4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创新』获上海市第6届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伦理学大辞典』于2003年12月获第6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论文『什么是正义』于2005年11月获上海市社联第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现任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66132442,E-mail:cuiyiming@shu.edu.cn,传真:66132442
   注:本年度不招生
  
   杨俊一 男,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组织社会学。奖项:曾获陈香梅教育基金奖(辽宁省教委、辽宁省教育基金会、1996)、辽宁省第三届、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1992、1994)、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1995)、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1997)、上海第三届高校教师邓小平理论研究征文一等奖(2001)、上海市第四届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王宽诚教育基金奖(2003)。目前承担课题: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市教委)、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市社科基金)、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当代实现形式(市社科基金)三个代表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系列(含10个子课题)。
   曾在国家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12部(参编、主编、专著)。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应用哲学学会副会长、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等。
   联系方式:021-66516378,39225105  E-mail:yjunyi8@sina.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