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21)

上海大学 /2013-04-22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工程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现拥有“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形成“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和“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等4个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学科长期注重人才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精品教材等,现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家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工程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年青化、研究力量强的学术团队,若干教授在相关领域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其中,教授13名(博士生指导导师1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3名,其中,洪堡基金归国人员1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学科拥有集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实验室和若干结构分析软件,其中部分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紧密结合上海市的长远规划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在民用及工业建筑、轨道交通及地下结构、灾害预测防治、港口工程及结构加固与修复、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同行认可的成就。
  本学科积极展开国际合作研究,与美国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国As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xeter、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castle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
  近五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众多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专著、教材12部;先后申请国家专利27项。

  研究方向:
01 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 新型加筋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03 结构抗风、抗震与振动控制
        04 饱和/非饱和土力学及其应用
        05 新型复杂水工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06 岩土边坡稳定性理论及图像和数值分析
        07 结构风工程
  指导教师:叶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朱杰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1. 英语
        2. 弹性力学 或 数值分析(含有限元、边界元基础) (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 结构力学(含结构动力学) 或 高等土力学 或 高等混凝土结构 (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弹性力学:
        《弹性力学》(第三版)徐芝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Theory of Elasticity》(Third edition) Timoshenko SP, Goodier JN. McGraw-Hill Book Co. 1970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第二版) 龙驭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高等动力学》(第二版) 费学博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3
        高等土力学:
        《高等土力学》李广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 钱家欢,殷宗泽。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高等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R.帕克、T.波利著,秦文钺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86年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江见鲸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 李庆杨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04
        《工程力学中的近似解方法》,Arthur PB等著,叶志明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叶志明(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工程力学。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力学与实践》副主编、《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常务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ultiscale Materials Modeling》等编委,历任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上海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教育类杂志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在《Int. J. of Solids & Struct.》、在《ASME,J. of Appl. Mech.》、《ASCE J.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与实践》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0部,获得1项发明专利,8项外观设计国家专利。
   研究领域涉及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主要包含:不同模量材料弹塑性理论与有限元分析、结构工程分析的有效性和验证性、薄壁结构计算理论与应用、结构抗震与城市生命线工程、大型汽轮发电机和水利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等。
   1992~1995获“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奖学金,在University of Manitoba做博士后研究,并以访问教授身份在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大学作访问研究与学术交流。
   先后承担国家级、教育部、上海市等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在《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 Structures》、《Computer Methods of Applied Mechanics & Engineering》、《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omputer &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s》、《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Communications in Mechanics Research》、《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等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在各类国际等学术会议发表会议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译著与教材13部;获国家设计与实用新型专利1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概论》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国家级(2008)、上海市(2008)教学团队建设领衔人。
   曾获甘肃省授予的“有突出贡献博士获得者荣誉称号”(1991)、“上海市科技攻关先进工作者”(1992)、“上海市科技振兴三等奖”(1992)、“上海市育才奖”(1997)、“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9)、“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1)、“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2)、“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3年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国家级精品教材(2009)和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66133333(O),E-mail:zmye@staff.shu.edu.cn
  
   周文波(男),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上海城建集团副总裁。专业:地下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地下工程中力学问题的研究,隧道施工工艺、工法,隧道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国际隧道协会(ITA)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隧道掘进机工程应用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隧道施工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尤其在隧道工程施工智能化管理、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前瞻性研究、国产盾构(国家863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曾先后赴日本、新加坡、瑞士、德国和荷兰等国家进行技术交流。曾获全国劳模、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首批)企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先后参加延安东路南线隧道工程、上海市地铁二号线区间隧道工程等数十项重大工程建设,负责了“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及复合型盾构的研制与应用”(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泥水平衡盾构关键技术与样机研制”(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数十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双圆盾构隧道工程综合技术研究”、“盾构隧道施工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等取得国家级奖项;“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的研制与应用”、“盾构地层适应性设计理论、方法和模拟试验平台”、“浅覆土双圆隧道施工的环境保护新技术”等获得省部级奖项,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和各类国际等学术会议共计发表论文近70篇,3篇被美国EI数据库收录,“STEC盾构法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等三项技术取得国家专利,出版专著《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
   联系方式: 021-58301000~7908 E-mail:bobchow@vip.163.com
  
   徐 旭(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城建集团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结构防灾、地下结构、复杂道路网络系统等。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5年3月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与技术系,获工学博士学位。主持或者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非克希霍夫板壳理论研究”、“60万千瓦发电机座和冷却器的强度与振动分析”、“复杂环境下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及构筑物的扰动特性研究”、“耀华支路磁悬浮越江盾构隧道纵向稳定性研究”、“盾构机施工中的泥水调、制浆系统分离机理及施工改良”、“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地下构筑物影响预测技术在地铁工程应用”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横向技术课题;参与教育部“面向21世纪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体系改革”的上海大学试点项目、上海市教委在1999年立项资助的《高校教学管理的可视化研究与实施方法》等5项教学研究与管理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1997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8年获得上海市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参与的项目“土木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0年上海大学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4275(o)   E-mail:xxu@mail.shu.edu.cn
  
   杨 骁(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工程力学。主要研究领域:结构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饱和多孔介质理论、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结构加固理论及应用等。1988年6月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2月在兰州大学获力学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大学土木结构工程系合作研究,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在德国Essen大学土力学研究所合作研究。第六、七届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与他人合作,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4)、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3)等,200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饱和多孔介质中粘性、热、流体的耦合理论”、“饱和土多尺度动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参与“桩基的静动力学行为的非线性分析”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研基金以及社会科技服务项目,主持完成若干教学研究项目。目前,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021-56331519(O),13162558925,E-mail:xyang@shu.edu.cn
  
   张孟喜(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加筋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地下结构、路基工程及支挡结构。英国Exeter大学Visiting Professor,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IGS)中国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加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分会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1999年7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赴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 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各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与横向技术开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先后在“Geotextile and Geomembranes”、“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al”、“中国科学”、“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性刊物、国际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55篇/次),出版专著、教材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2000年获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200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石磊获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IGS优秀学生奖(2008年6月)。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闵兴、张石磊的学位论文分别于2006年、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土力学》(2007年)课程负责人。作为组委会成员及分会场主席组织参加了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Geo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6, The 4th Asian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等国际会议。
   联系方式:021-56331971(o)   E-mail:mxzhang@shu.edu.cn
  
   孙德安(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非饱和土力学,土的力学特性,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及其在边界值问题中的应用。1983年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1986年7月获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并留该校土力学教研室任教。1989年10月去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土力学研究室留学,1994年3月获该校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该校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2005年初。任文部教官助手,讲师,研究员。2005年2-12月受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ARC)资助在Newcastle大学从事非饱和土力学研究工作。2005年底到上海大学任现职。在日本工作期间,负责1项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多项日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以非饱和土力学方面的内容为主,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均为SCI源刊)发表论文43篇,并在著名国际出版社(Taylor & Francis)与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松冈元合作于2006年3月出版了专著一本。曾获日本土木学会技术开发奖(200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9年度)以及上海市育才奖(2009)各1项。回国后已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各1项。现在正在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各1项,并兼任国际学术杂志《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SCI源刊)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编委、《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近10种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审稿人。
   联系方式: 021-56334259(O), 13671861914; E-mail: sundean@shu.edu.cn
  
   李春祥(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方向:钢结构抗震与BIM;结构振动控制;海洋结构工程。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9年1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任教;2004年12月至今,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
   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建筑安装总公司、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恒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海金外滩(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通工程建设咨询监理公司等工作、任职七年。
   兼任《振动与冲击》、《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Smart Grid and Renewable Energy》《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建筑学期刊》等15个国内外杂志编委或副主编。参加编制《村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已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3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2篇,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的国际杂志SCI收录论文38篇, 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的EI收录论文149篇。结构振动控制SCI论文他引次数138次(被他人SCI论文引用)。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
   负责、主要参加南京兴隆大厦等多高层和上海恒隆广场等超高层建筑开发项目5项; 参加安徽省青山水电站建设项目1项;作为负责人、负责人之一、主要参加者已完成国家级纵向项目和横向工程项目35项;负责、参加完成企业合作开发研究项目3项。负责重大复杂形体超高层钢结构(3个)方案设计和抗震分析研究1项。
   现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结构动力学》;《钢结构基本原理》与《高层钢结构设计》。
   联系方式:Tel: 13512129922;Email: Li-chunxiang@vip.sina.com。
  
   姚文娟(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程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 重大水利水运工程的新型结构及疑难问题研究;新型材料的力学理论及数值方法;生物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先后主持二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三项省部级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并承担一项国际合作课题、一项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项目、二项上海市攻关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国家(军队)重大攻关科研(保密课题)的子课题“核酸立体结构电磁力学特性研究”;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生态用水计算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上海市航运攻关项目“长江口深水航道潜堤结构损伤机理研究”;“河流水动力计算分析”;主持上海市教委课题及横向应用课题多项。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耳结构声音传导动力学行为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传音结构数值分析”,上海市深水航道攻关项目“波流作用下抛石结构的动态平衡研究”;交通部项目“复合基础力学特性研究”以及工程应用课题“新型嵌入式壳桶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主持上海市精品课《测量学》,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土木工程学科国际权威杂志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系列杂志的专家库特约评审人。先后在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cta Oto-Laryngologica等国际重要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作者及第二(通讯作者)论文被SCI、EI收录56篇。出版专著二部及发明专利二项。 
   联系方式:021-56336721(O), 13564848487; E-mail: wenjuan@mail.shu.edu.cn
  
   朱杰江(男)教授、博士、博士后。专业:结构工程。研究领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和结构优化研究,主要包含:高层混凝土结构推覆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多级优化、基于连续化模型的高层建筑结构抗侧刚度的优化、紧扣规范沉降计算要求的桩土-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及优化。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土建工程改造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会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会员,《结构工程师》编委。1983~1999一直在设计单位从事结构设计和结构优化研究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在1996年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任职资格考试中名列全国第一,并取得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任职资格。主持负责了大型工业厂房和41层上海峻岭广场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1999年至今,主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持了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1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弹塑性耐震性能及制震装置作用的研究”、上海市教委教育发展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崇明生态人居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子课题研究-生态建筑结构优化研究。参与了973计划《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课题的研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了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厦弹塑性分析研究。负责主持了大型横向科研项目《结构优化研究》20项、桩-土-基础共同作用研究项目4项。
   在《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自然灾害学报》、《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等重要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余篇;编制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优化程序、复杂体形高层结构三维推覆分析程序、高层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群桩沉降计算程序、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实用优化分析程序、基于SAP2000API的考虑共同作用的群桩沉降计算软件。这些计算程序已经通过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实用新型专利“梁柱间斜向钢支撑装置”及“梁柱间斜向拉伸构件”。主持开展了上海地区住宅建筑结构优化研究,每平方米节约造价50~90元,节省混凝土用量0.04~0.1立方米,节省钢筋9~15kg。对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曾获江苏省常州市建委授予的“常州市建委系统新长征突击手”(1991)、“上海市育才奖”(200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参与)。
   联系方式:021-56331971(O),E-mail:zhujjt@shu.edu.cn
  
   刘文光(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程结构减震(振)控制,包括高层减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理论、精密仪器设备的振动控制、新型耗能材料的研发及应用。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实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4年至2007年在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和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1997年和2001年两次赴日本FUJITA技术研究所从事减震研究工作,2007年9月起在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及开发等科研项目近20项,参加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并参加了我国多系列橡胶隔震支座产品的研发和力学性能研究工作,促使我国的橡胶支座减震产品通过了日本建设省的质量认证,并得以在国内外100余项工程中应用。近年来参加编写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出版学术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37人。
   联系方式:021-56332390; liuweng8@yahoo.com.cn
  
   徐金明 (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领域:(1) 岩土材料图像分析与应用;(2) 岩土工程数值计算;(3) 岩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包含:岩石破坏机理分析、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其可视化实现、不同尺度岩土材料图像数字特征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岩土工程问题的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学术杂志论文评审人。
   1983年7月在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获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4月在同济大学获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在同济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安徽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1988年4月至1998年12月在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任助教、讲师(1990年6月)和副教授(1998年6月);1999年12月起在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任副教授和教授(2008年3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教育发展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负责或参与工程勘察、原位测试、纠偏处理等横向科研项目近100项。目前,作为课题负责,正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石学报》、《岩土力学》等国内外重要杂志和各类学术会议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与教材4部。曾获"全国地质科普先进工作者"(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72(O),E-mail:xjming@shu.edu.cn, xjming@163.com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