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预测SPTP结局非常有挑战性。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率先研究发现Ki-67对SPTP的预后判断具有很大价值,并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在国际上首创了属于SPTP特有的分级系统——“复旦预后指数”。该系统借鉴了新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分类中的Ki-67界值,并结合肿瘤直径,其在精准判断SPTP术后复发转移方面超越了既往所有其他胰腺肿瘤分期和分级系统。5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分级:复旦预后指数》(“Grading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 The Fudan Prognostic Index”)为题,在线发表于《肿瘤外科年鉴》(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上。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峰和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吴文川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傅德良和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楼文晖为共同通讯作者。

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第7、第8版AJCC分期系统中Ⅰ期和Ⅱ期病人的生存率相似;ENETS分期系统中Ⅰ-Ⅲ期病人的结果相似;而基于Ki-67的分级在预测生存率方面优于AJCC和ENETS系统,级别越高生存率越低。但是,单凭Ki-67并不能在1级和2级病人之间提供最佳的无复发生存期区分度;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于等于10 cm以及Ki-67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于是将肿瘤直径和Ki-67两个参数组成了一种新的SPTP分级系统——“复旦预后指数”。“复旦预后指数”根据SPTP的最大瘤径重新定义了原先的1级和2级,中危病人由14%增加到20.2%,低危病人由85%减少到78.8%。通过提升中度风险病人的复发率,该分级系统可显现出对无复发生存期的良好区分;在预测无复发生存期方面,比其他分期和分级系统更准确、更有信息性;该研究结果在既往系统综述中的历史队列也得到了外部验证。
“复旦预后指数”是迄今为止国际上针对SPTP预后预测发表的第一项原创性研究,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有效预测SPTP术后复发的分级系统,可作为将来临床实践的基准,筛选高危病人进行密切随访和辅助治疗,同时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监测指南。在临床实践中,低风险病人可以适当减少术后随访频率,而高危病人复发率高,将受益于密切随访和有效的辅助治疗。
论文链接:http://www.springer.com/home?SGWID=0-0-1003-0-0&aqId=4032815&download=1&checkval=550496d0f05e2ea2b32537c2712bd3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