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和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合作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11日晚上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此项研究证实,精准PET/CT能够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并基于精准检查发现的转移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大幅度提升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此项研究是泌尿外科和核医学科专家多学科临床研究的成果。”叶定伟教授说。
传统影像诊断有“盲区”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和欧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是,30%中国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多为早期。”叶定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前列腺癌社区早期筛查,但我国整体前列癌早期患者比例还是颇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连续六年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量位居上海市第一位,叶定伟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前列腺癌机器人、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然而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仅占到初诊患者的三分之一。
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那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这些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叶定伟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几乎所有患者在1~2年后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情况迅速恶化。因此,针对这些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既往对于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与骨扫描。但受限于检测精度不足,这些检查往往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这种“未转移”的假象也使得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也大打折扣。
新型诊断技术弥补诊断“缺陷”
为了解决传统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盲区”,叶定伟教授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联合核医学科探索基于PSMA/FDG标记的新型功能学影像应用,研究新型诊断技术在疾病评估中的作用和效果。
据悉,研究团队将68Ga-PSMA与18F-FDG双标记物PET/CT应用于传统影像检查证实无转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探索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叶定伟教授说,正是得益于新型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发现在这些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的患者实际已经出现了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是不是每个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都需要做这个新型诊断呢?研究团队也给出初步的答案:Gleason评分较高以及PSA升高更快的前列腺癌患者,分别更容易在FDG PET/CT与PSMA PET/CT检查中发现转移。“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两类患者就需要给予新型诊断技术,加以密切留心和关注。”叶定伟教授说。
基于转移图谱探索精准治疗
得益于双标记物PET/CT对病灶的精准定位,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首个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靠降低雄激素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寡转移分布图谱,为此类患者探寻新的治疗方式打开窗口。
据悉,在检测到的114个病灶中,骨转移病灶约占52%。其中,中轴骨是这些患者骨转移的最常见部位。“描绘转移灶分布图谱只是第一步,根据转移部位及疾病负荷进行个体化精准性的治疗选择则更加重要。”叶定伟教授强调。
目前,国际多项II期临床研究已经提示针对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可以使部分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复旦肿瘤的研究团队参考国际权威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发现在早期去势抵抗阶段(内分泌治疗失效),约51%的患者可以进行针对寡转移灶的手术或放疗,并可从中潜在获益,改变了过去“只要转移就无法手术治疗”的常规认识,为这一部分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精确影像学依据。
可喜的是,这项检查已经在临床的诊疗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上海前列腺癌患者获益。以王大伯为例,通过精准影像检查,发现了两处早期转移病灶。随后,叶定伟教授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为他制定了:局部机器人手术治疗外加转移灶精准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最终病灶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
据官方统计,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叶定伟教授表示,在多学科团队的科研和临床紧密推动之下,后续国内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会迎来更多机会。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精准PET/CT弥补传统影像检查“盲区” “复旦肿瘤”专家突破高危前列腺癌诊治瓶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0
相关话题/疾病 临床
公共卫生学院秦国友课题组合作研究在母亲孕期糖尿病增加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儿童和青壮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深入探索儿童和青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升高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儿童和青年的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育龄妇女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会增加子代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血压升高的风险,但目前尚不清楚母亲孕前或孕期糖尿病和其子代心血管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团队发现胰腺癌疾病进展模式新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团队取得了一项关于胰腺癌疾病进展模式的研究新成果。该研究发现在胰腺癌驱动基因SMAD4不同状态下,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B1所诱导的自噬作用不同,进而影响胰腺癌的增殖及转移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论文以“SMAD4基因状态决定TGFB1诱导的自噬对胰腺癌疾病进展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区域盆底疾病诊疗中心落户附属市五人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学科建设再添“新手笔”,近日该院盆底疾病诊疗中心“升格”成为“闵行区盆底中心”。今后,所有的盆底疾病患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一站式”的诊疗服务。日前,在附属市五人民医院举行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盆底尿控学组2019年第一季度会议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盆底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生命科学学院桑庆、王磊研究团队合作研究 首次发现并命名人类新遗传疾病“卵子死亡”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桑庆副研究员和王磊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匡延平教授团队合作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人类遗传病,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同时,该研究明确了疾病的致病基因为细胞连接蛋白家族成员PANX1存在突变,并通过细胞水平、爪蟾卵子、鼠模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生命科学学院赵冰、林鑫华团队揭示小肠干细胞命运决定新机制 为干预肠炎、结肠癌等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新闻中心讯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林鑫华团队揭示了染色质重塑(ChromatinRemodeling)决定小肠干细胞(IntestinalStemCell)命运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于3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该研究整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第一届中国临床分子诊断大会在沪举行
11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临床分子诊断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临床分子诊断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创新与转化”,聚焦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设立了大会特邀报告及六个专题分论坛,包括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附属九院郝永强教授团队发表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郝永强教授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于2020年11月在《Engineering》杂志(IF:6.495)“3DPrintingHipProsthesesOfferAccurateReconstruction,StableFixation,andFunctionalReco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1-01-02附属九院范先群教授团队《分子癌症》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教授团队鉴定并命名了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RBAT1(RetinoblastomaAssociatedTranscript-1),发现lncRNARBAT1可招募HNRNPL并顺式激活E2F3,靶向RBAT1/E2F3显著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1-01-02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基础携手提出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理论依据
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杨之涛副主任医师、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和朱正纲教授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Scie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GlucocorticoidsimprovesevereorcriticalCOVID-19thr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1-01-02附属九院匡延平团队发现并命名人类新遗传疾病“卵子死亡”
近日,《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影响因子18.6)发表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匡延平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桑庆、王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Pannexin1ChannelopathyCausesHumanOocyteDeath”。研究成果揭示了PANX1突变致疾病产生并明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