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研究团队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最佳血压控制范围”这一脑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中澳合作的全球急性卒中多模式CT影像数据库进行长期研究,发现在获得再灌注治疗的情况下,缺血性卒中急性发作后基线血压高有利于改善侧支循环,反之,基线血压高则可能导致梗死体积扩大、预后不良。由此,研究团队首次提出是否获得再灌注是血压与预后关系的修饰因子,同时首次提出合理选择降压(或升压)治疗时间点的重要性。再灌注治疗前保持高血压可促进侧枝循环,再灌注治疗后积极降血压可改善预后,减少出血,也就是积极降血压需要在再灌注治疗后。这一研究成果也为下一步干预性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信息。
自2011年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带领的血管组团队就与Mark Parsons教授合作开展了急性卒中多模式CT影像研究,建立了急性卒中救治流程,在华山医院急诊CT工作站上安装了MIStar自动化后处理软件,实时指导急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治疗,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在长达7年多的合作中,双方已在Brain、Annals of Neurology、Stroke等权威杂志上合作发表了一系列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得益于国际合作及医院放射科、神经外科、介入科的大力支持,神经内科急性卒中团队利用多模式CT影像,已评估急性卒中患者2000余例,成功救治患者近千例。在此基础上,董强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负责“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扩大时间窗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开展国产新型溶栓药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