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一级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介绍(9)

复旦大学 /2013-01-13

本学科以耳颅底外科与听觉医学、头颈肿瘤外科以及耳鼻咽喉常见炎症性疾病为主要学科研究方向,着力构筑以学科前沿项目为主体的听觉医学平台。

本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教授,共有正高级研究和医疗人员14人,内有****1人、全国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物2人、中华上海和全国耳鼻喉科学会正、副主任委员。

本学科曾获全国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如“耳外科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2项,“十一五”科技攻关1项,“211工程”、“985工程”II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2004年出版的“医学大师丛书”《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更有多篇论著在《Neuroreport》、《Computing Engineering》等高影响因子SCI杂志发表并获得2篇封面/双封导读。


 妇产科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妇产科学系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肿瘤医院及公共卫生中心妇产科等医院组成,学科带头人为丰有吉教授。

妇产科学系主要源于1884年创建的西门妇孺医院(现妇产科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形成了多个优势亚学科,例如妇科肿瘤、高危妊娠、生殖免疫、产科肝病、生殖内分泌等。198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5年成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跻身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行列。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及生育调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卫生部妇产科内窥镜培训基地。

近五年来,医疗服务量每年以≥10%的速率连续增加;科研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863”、“973 (课题) ”、“十五”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美国NIH合作项目及美国CMB项目等重要项目。主编了上海市《妇产科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副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学分册》(副主编单位)、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学》8年制及7年制第一版教材、若干种大型专业参考书。教学与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上海市等授予的成果奖。


 肿瘤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肿瘤学学科主要由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和附属肿瘤医院组成。1988、2002和2007年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和“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是中国抗癌协会肝癌和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带头人汤钊猷院士,小肝癌研究的奠基人,是我国大陆唯一当选为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院士者。曾因“小肝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美国金牌奖,被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 Popper誉为“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他主编的《现代肿瘤学》是国内肿瘤学专著中唯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者。他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三等奖2次。对推动我国肝癌和肿瘤研究作了贡献。

本学科还拥有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已形成结构较合理、高学历、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形成了以肝癌乳腺癌转移复发防治、早期诊断和免疫放射综合治疗为特色、学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临床基础密切结合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方向转为生命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癌转移复发”问题,在国际上首先建成“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并应用于癌转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建立肝癌转移分子预测模型(Nat Med 2003,IF30.5),并发现癌周肝17个免疫基因也能预测肝癌转移(Cancer Cell 2006,IF24.1),2007年初评为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高危人群钼靶检查和规范化治疗,提高了早期乳腺癌发现率和治疗效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学科从“六五”到“十一五”连续获得国家攻关项目的牵头单位,获得“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办多届大型国际会议,其中2006年沪港国际肝病会议有55国家的2400人出席,成为亚太区最有影响的肝病会议。获4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是由我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苏德隆教授和许世谨教授等创建,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在以人群为基础的长期研究中,运用现代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现与再现传染病流行病学”、“肿瘤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社会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等五个研究方向,建立了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分子和遗传、恶性肿瘤等实验室,形成了梯队结构较为合理,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队伍。本学科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肝炎流行病学、肝癌病因与预防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本学科在肝癌等恶性肿瘤、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和肝炎流行病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建立了科学基地。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8项、863项目2项、上海市和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国际协作课题7项,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3项。“十五”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篇。


 药剂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药剂学科创建于1936年,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涌现出一批知名教授,在全国享有盛誉。如赵士寿教授于196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药剂学选论》,主译了Martin编著的《物理药学》;奚念朱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也是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学的倡导者,主编了国内第一本《药物动力学》教材;蒋新国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我国药剂学科首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等。

相关话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