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一级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介绍(6)

复旦大学 /2013-01-13

本学科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研究”等研究项目;有定期学术出版物《复旦政治学评论》;主办有专门的网站;研究团队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优秀人才。

目前本学科正以中国国家成长的政治基础为重点研究方向,力图通过理论创新和战略研究两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形成理论成果,学术成果和战略贡献的三者有机统一,服务于学术与学科的发展,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本学科负责人为林尚立教授。

 国际关系 返回页首
 


本学科点1988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1997年,以本学科为支撑的“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项目被列入"九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初,以本学科为依托的美国研究中心正式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本学科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考评,继续取得国家重点学科资格。

本学科现有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对外战略、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5个重点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是该学科点的传统强项,基础扎实,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大国对外战略方向的研究起步早,具有整体性,其若干成果获得广泛重视。国际安全和军控方向80年代中期即已形成,在国内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为近年来着重发展的新领域,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另外,全球和区域治理,国际关系前沿理论等领域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实力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强。同时,学科点与美、欧、日、俄等国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各兄弟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历史地理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是谭其骧教授,1982年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0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1987、2002、2007年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复旦大学“211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建设学科,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是国内设立时间最长、研究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专门研究队伍,拥有教授、副教授17名。本学科依托传统优势,充分利用最新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涉及人文和自然科学广泛的领域,在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环境变迁和灾害、历史地图研制、历史GIS、历史地理古籍整理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著名学者有邹逸麟、周振鹤、葛剑雄等。

历史地理学科每年承担大量国家和地方上的科研项目,在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并出版各种专著和递交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质量堪称上乘,并多次获得奖励。标志性成果有:《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该学科每年培养数十名研究生,已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 返回页首
 


中国近现代史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通过蔡尚思、胡绳武、金冲及、汪熙等学者的努力,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十五”以来本学科又有长足发展,形成近三百年思想学术史、近代经济金融史、近代政治外交史、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新的研究方向。姜义华、朱维铮等在教学科研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吴景平、戴鞍钢、金光耀、邹振环、王立诚、章清、冯筱才等一批中青年学者;近年还先后引进朱荫贵、葛兆光教授,形成约30人的研究团队。

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主体成立的“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2004年列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以本学科为主要建设单位组成的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2004年也正式成立。“十五”以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01年承担教育部委托重大课题“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002年承担“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历史变迁的多维视野研究”。此外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6项,在本学科最有影响的杂志发表的论文为:《中国社会科学》9篇、《历史研究》10篇、《近代史研究》12篇。同时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国研究集刊》、《近代中国研究专刊》。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75年9月,是中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 1986年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点,1994年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科学理论合并成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1996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列入复旦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0多年来,不仅向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各种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为国家和上海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贡献力量。获得了近百次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科技奖励和荣誉,产生了吴立德教授、施伯乐教授等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2001年—2006年期间,本学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总数为6000多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973计划项目课题5项,863计划项目课题24项,国际合作项目14项。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部级奖24项。

依托复旦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秉承学科传统与特色,结合自身特长,本学科由原来的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程序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理论等六大方向,逐渐凝炼并形成了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可信分布计算与协同软件、理论计算机科学、智能媒体计算、数据库理论和技术、软件工程与系统软件。

相关话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