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志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2004年11月16日,学校发文将社会学系与人口研究所合并,组建该院,撤销原两个单位建制。12月19日学校召开该院成立大会,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校长王生洪、党委副书记彭裕文和副校长蔡达峰出席。彭希哲教授任院长,张乐天、梁鸿为副院长。该院是一所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和经济学四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院。该院成立后于2005年1月组建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心理学系、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和人口研究所。该院现有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五个硕士点,并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两个博士点。同时有浦东-复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研究中心。胡守钧、王桂新分别为院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范伟达、王桂新分别任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委员会主任。
该院将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和研究基础,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社会学重点开展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城市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为主要领域的研究;在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和学科交叉,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和生长点;充分利用教育部“985”二期的“人口与健康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全国、尤其是上海市社会发展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之一。通过3~5年的努力,该院争取成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在若干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发展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各类人才的培养上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该院现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王桂新、孙时进、张乐天、陈家华、范伟达、胡守钧、梁鸿、彭希哲、刘豪兴、谢遐龄、瞿铁鹏、于海、刘欣;副教授17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近年来离退休或调离的教授有田汝康、朱国宏、张志鸿、郑桂珍、桂世祚、潘纪一。
社会学系

该系在复旦大学已有近80年的历史,期间社会学教研活动在复旦大学中断了26年,该系的建制中断了36年。
该系是在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董事会董事长王宠惠博士于1914年在复旦公学文科开讲“群学”,为我国大学由中国学者讲授“社会学”课程的第一人。1915年至1918年,先后由李照松、校长李登辉接替主讲“群学”。1919年改称“社会学”,先后由留美回国的汤松、陈定谟和何葆仁等讲授。
1925年春,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同学之要求,经行政院议决,在文、理、商、心理四科外,添设社会科学科,于秋天设该系,推何葆仁先生兼任系主任。 1929年秋,学校遵照教育部规定,设立各学院,该系归入文学院。当年注册学生有70余人,在各高校社会学系中,人数最多 。1939年改属法学院,直至解放。抗战期间,抗战期间该系在上海补习部仍隶属文学院。
1937年修订的该系教学大纲规定,以培养社会研究之人才、社会工作之人才和社会调查之人才为目标。为此教师身体力行,认真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活动,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办学传统。1928年和1930年孙本文和应成一等教师为成立东南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学社做了重要的组织工作。1930年秋创办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4年改名为社会学期刊。1938年5月,该系学生成立“国立复旦大学社会学会”,在嘉陵江日报创办农村周刊。1941年8月,该系成立社会研究室,由系主任言心哲任室主任,编辑社会学及社会事业丛刊,发行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专刊,与系社会学会合作组织农村生活、抗属生活、工人家庭状况和北碚棚户等调查。抗战期间,在后方的该系师生共同创作了复旦社会系系歌,由何德鹤教授作词,贺祥霞、许填安和柏相云三同学谱曲,歌词反映了复旦社会学人爱校、爱民、爱国,向往全球和平的情怀。
1949年秋,同济大学哲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在该系内分设社会学组和哲学组。1951年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被撤销,15位同学转入复旦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同年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亦被撤销。尚未毕业的学生转入其他系或转学,教师除刘咸、胡曲圆和严北溟留校任教外,其他均先后调离复旦。
1925-1952年,在该系任教的教师有73人,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孙本文、杨开道、潘光旦、应成一、言心哲、李剑华、雷洁琼、李景汉、吴文藻、吴景超、陈达等曾在复旦大学任教或开设社会学讲座。其中应成一1925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即来系任教,一直到1952年,并长期担任系主任,发表了很有独到见解的社会学原理(上、下册)等论著。
1952年前历任系主任:何葆仁(1925-1926)、刘芦隐(代理系主任,1926)、严恩柞(1927)、孙锡麒(1928年春)、孙寒冰(1928年秋)、马绍良(1929年春)、应成一(1929年秋-1936、1947-1949)、余楠秋(1936-1937)、言心哲(1938-1946)、胡继纯(1938,上海补习部)、应成一(1939-1946,上海补习部)、胡曲园(1949-1950)、刘咸(1950-1952)。
1979年春,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后,我国社会学走上了恢复重建道路。当年5月,哲学系根据学校的意见,安排讲师刘豪兴转向从事社会学教研,并开展该系的恢复重建工作。根据教育部文件,1981年选派77年级本科生范伟达、周雪光和郭申阳前往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一年,并留校任教。1984年9月,经学校同意,哲学系成立社会学教研室。1986年11月,教育部批准哲学系设立社会学专业, 1988年10月11日,校长谢希德主持校长会议,听取了该系筹备小组工作情况汇报,讨论并批准成立该系,由田汝康任主任,黄海泉为副主任(1989年6月后,田汝康教授多年在国外访问讲学,系务工作由黄海泉全面负责,黄海泉退休后,1992年系务工作由刘豪兴、戚进勤负责)。1993年初,学校为了使该系和人口研究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两者合并,形成一套班子,一系一所的建制。由彭希哲任主任,阎嘉陵、戚进勤为副主任。次年系所隶属法学院,任命范伟达、陈家华为副主任。1995年11月,社会学系重又独立建制,由谢遐龄任主任,朱国宏、于海为副主任,此后刘豪兴和顾东辉先后担任副主任。2000年11月法学院重建,该系成为直属学校的系。2004年11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重组该系,由瞿铁鹏任主任,范丽珠为副主任。
该系恢复重建后,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该系逐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专业设置和教学。1986年设立社会学专业,1999年和2001年先后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1988年招收首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27人(其中1人由物理系转入)。2002年三个专业招生突破100人。16年来合计招生762人,已毕业348人。2004年在校本科生412人。1998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大专生34人。1994年建立应用社会学专业硕士点,2001年建立人类学专业硕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1994年招收研究生1人,后来逐年增加,到2004年秋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6人,已获硕士学位64人,在校硕士研究生56人。
该系重视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培养教育,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于海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获1994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该课程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范伟达指导的浦东新区社会调查课题学习组(课题组成员为吴烨宇、桂勇、刁鹏飞、沈扬等10位同学)和张乐天、瞿铁鹏指导的融入大上海:台商低调策略(作者是庄好、魏炯翔)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01级硕士研究生冯艾两次参加西部计划服务队工作,是优秀扶贫支教代表,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扶贫服务金质奖章、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志愿者人物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希望工程十周年突出贡献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1988年由本科生建立的社会学社广泛联系同学,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课题研究,培养了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
2.教师队伍。1988年该系恢复重建时,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及助教各2人,兼职教授3人。2004年在编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助教3人,助理馆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学院成立后,该系教师调整至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有8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
1985年聘请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为兼职教授,1993年5月聘请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南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社会学客座教授李沛良为顾问教授。
3. 学术研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3个校级研究中心,1993年1月,成立了浦东-复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彭希哲任主任;2001年10月成立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张乐天任主任;2001年11月成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谢遐龄任理事长。这些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有组织地推进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系教师不断加强对社会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承担课题14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市)部委项目18项,美国福特基金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领域有:(1)社会学理论研究,(2)社会思想研究,(3)社会科学方法研究,(4)农村社会发展研究;(5)城市社会发展研究,(6)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7)人类学与民俗研究;(8)社会工作研究;(9)NGO研究;(10)心理与社会心理研究;(11)社会问题研究等。
16年来发表的论文有近800篇,其中在权威刊物发表55篇,在Social Compass,China Quarterly等国外刊物和国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26篇;专著92部,译著21部,教材15部。
有一批论著获奖,其中获省(市)、部委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三等奖9项,瞿铁鹏的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朱国宏的人地关系论于1995年和199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4. 对外交流。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社会学教授A?英克尔斯1983年5月12日来复旦访问作学术讲演开始,特别是该系重建以后,走出去,请进来,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有力地促进了教研水平的提高。筹办并主持了第五届潘光旦纪念讲座、“全球化与中国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和“经济全球化下的民间非盈利组织论坛”等会议。
5. 合作办学。1987—1989,在费孝通的倡导下,复旦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合作,开办了首期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最近几年先后与浦东新区城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六期社会学专业社会行政管理方向和应用心理学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学员250多人。
经过多年努力,2001年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达成协议,联合开办了三期“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社会行政硕士课程班,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训计划,具有开创性。

社会工作学系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的学科教学长期融合在社会学专业之中,社会工作课程始于1929年,其后增设社会政策、社会事业与行政等课程。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社会学家言心哲担任社会学系主任,设置了社会行政组课程,除上述3门课程外,还有社会事业史、社会立法、公共卫生、社会组训、工厂检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合作事业、儿童福利、妇女工作、个案工作、团体工作、职业指导与介绍、边疆社会工作、边疆语言、边疆教育、边疆行政等课程和社会服务实践。与此同时,言心哲先后出版了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事业机关调查社会行政的近今趋势现代社会事业等著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复旦大学恢复重建社会学后,也十分关注社会工作的建设。1994-1997年,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开办了民政干部社会工作大专班,招收学员34人,有33人按时毕业。1998-2000年,举办社会工作专科班,学制2年,招收学生34人。这些办学实践为学校社会工作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师资。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首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已于2004年6月毕业。设有应用社会学硕士点(社会工作方向),1999年-2004年招收学生13人,已有5人获硕士学位。2001年开始与香港大学合办得到国际认可的社会工作硕士(MSW)和社会行政管理硕士(MSSM)两个专业学位项目,当年11月首期开班,招收学员57人。2002年和2003年继续招生,三期共招收学员128人,2004年12月已有13人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15人获得社会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该项目是国内首批国际化、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训练计划。近年来,依托多元渠道与国内外同道尤其是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社会工作理论界和实务界建立了广泛、深入的专业联系和合作。2005年1月正式成立社会工作学系,顾东辉任副主任(主持系务工作)。现有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兼职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

心理学系

该系由校友、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郭任远于1923年春在理学院创建,并任系主任。郭在1918年赴美留学选学心理学,1921年和1922年在美国哲学杂志哲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我们的本能是怎样习得的?等多篇文章,对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W? McDougall)关于人的行为起源于先天遗传的种种本能观点提出批评,挑起了关于本能问题的论战,震动了当时国外学术界,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学派的一名健将。郭回母校任教后的“第一件事,便将他从美国带回的心理学等书籍和期刊数百种辟设了一间图书室供师生们阅览;此外,他又开辟了一间心理和生理实验室,陈列了一些为教学和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①脚注1925年春该系扩建为心理学院,脱离理工科,郭任副校长兼心理学院主任、并代理校长之职一年。1926,心理学院改为生物学科,设生物学系。1927年郭辞职离校。当时在复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还有唐钺、蔡翘等。由于郭在学术上的威望以及他重视科学实验的治学态度,吸引了一批求知十分旺盛的青年学子。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援学者童第周、冯德培、沈霁春、徐丰彦、朱鹤年和胡寄南等,都曾经是郭任远的学生。
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学人才的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社会学系在2001年增设心理学专业,翌年秋招收本科生20人。2005年1月成立该系,孙时进教授任系主任,吴国宏为副主任。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

该系是在人口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人口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84年,1992年成立人口学系,由徐桂华任主任,彭希哲、李洁明为副主任。1993年系所调整时人口学系撤销。自1983开始招收人口学专业本科生,先后共招收本专科学生5 届。20 年间承担了大量的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亚洲基金等各类国际组织和国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委托科研和决策咨询项目。 在人口动态和人口政策,社会发展政策,人口分布和城市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性别等领域形成多个课题群,取得了众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
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现代社会管理目标,学院于2005年1月从原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中,抽调多名骨干教师,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组建研究教学队伍,同时引进一些校外优秀人才创建了该系。
该系在国内是一新型系科,旨在通过国际社会政策理论和中国社会政策实践研究,形成社会政策思想和政策形成过程、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效果评估、社会管理和公民参与等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现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博士点和社会保障硕士点,本科教育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旨在培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社会管理工作能力、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该系现有教师8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兼职教授2人。现任系主任陈家华教授。

人口研究所

人口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 正式成立于1984年,现任所长王桂新教授。 (见文科科研机构简介)

院图书资料与设备

该院成立后,将原社会学系资料室和人口研究资料室合并,建立院图书资料室,从校图书馆调来专职资料员1人。现有专业图书近万册,报刊100多种,其中有美国社会学评论等6种权威英文刊物。最近几年,原系所为适应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分别建了计算机房,先后购买了50多台电脑,现将二者合并,建立新的计算机房,并将更新设备。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