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项目是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从那时起,复旦大学总共派出七批 63名研究生支教队员赴西吉县,分别在该县的三合、王民、新营、白崖、兴隆、将台等乡级中学任教。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来到条件艰苦的西吉县,他们克服了生活、工作、气候和语言不通等方面的困难,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尽职地投入到西吉教育事业中,帮助当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基层师生传经送宝,为群众捐款捐物,为西吉的脱贫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为西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生支教团以爱心搭建扶贫之桥,先后引入资金150余万元,并组织开展了“你支教、我助学”和“大手牵小手助学活动”,成立了“复旦-安利希望助学基金”、 “上海荣华基金”,该县654名中小学生受到资助,助学款达60余万元。复旦学子们还先后向支教地捐赠40台电脑,争取了50万元援建2所希望小学,建成 “王民中学宽带网校”,为当地行政、教育、宗教界人士和青年农民开展各种培训。同时,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沟通,电脑、复读机、体育器材、油印机、书籍等援助物资以及助学款、慰问信源源不断从北京、上海等地汇集而来。支教工作也得到安捷伦公司、上海安利公司、中国网通公司、上海帅特龙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和上海青基会的支持。
今年,复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队抵达西吉各支教学校后,13名支教队员分到了3所学校,第一时间就上了教学第一线。三合中学,7名志愿者担任了几乎高中部所有年级的主干课程,校长张忠义说:“如果没有支教队员,我们的高中就没法开课。”将台中学,4名志愿者担任了初二年级10个班的英语课程;王民中学,2名志愿者从英语、物理到体育,学校缺什么科目他们就教什么科目。志愿者课程表上的课时数最少的12节,最多的有19节。从早上6点半开始的早读,一直到晚上很晚才结束的晚自习;从平日的辅导课到双休日的辅导班,志愿者们几乎把睡眠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志愿者宿舍里的灯光总是在校园里最后熄灭。爱心在延续,仅第七届支教团就争取和建立了陈三妹助学金、GE奖学金、申信和联合利华等各类助奖学金合计6.6万元;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为三合、将台中学捐助价值2.7万元的乡村图书馆,联系个人捐助为王民中学配发了总值约 8000 元的图书和 1.5万元的个人捐助,累计资金达11万多元。
“支教一年,受益终身。”支教队员李东茵感慨地说。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真诚地将自己所在西吉中学称之为复旦第七教学楼。他们说,是第七教学楼教他们认识了社会、认识了生活。而西吉人民则亲切地称这些从大城市来西吉支教的志愿者为第七教学楼里的好老师。
一年的支教生涯是短暂的,而支教团成员与西吉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师生建立起的友谊是永存的。志愿者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深融入了炽热的黄土地。支教队员乔梁说:“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志愿者们说,短暂一年的支教生活中,大家学会了挑水、做饭、架煤炉,克服了,性格得到磨练,素质得到提高,对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山村现状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除了常规教学工作之外,支教队员们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解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关心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支教队员们还努力通过自身经历对西吉青少年施加积极影响。支教队员张萍深情地说:“一年的支教,我们在第七教学楼学到了复旦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立志向、树信心,我们的言行可以感染他们。”西吉,这被称为复旦第七教学楼的地方涌现出了冯艾、钱捷、高天等一批优秀支教队员,她们的事迹在国内外广为传送。
第七教学楼的工作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团委和西吉县委、政府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复旦大学团委书记王宏舟说:“感谢宁夏各级组织对第七教学楼‘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复旦将进一步把第七教学楼的工作接力延续,并不断做大做强。”
第七教学楼在接力“教学”进行时,在不断提升着西吉县教学水平。同时,这里也在影响着当地群众的思维和风气,正潜移默化改变着西吉贫困山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