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元广

华东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2-26

李元广
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发酵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男,1966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和县,中共党员;973计划能源领域微藻能源项目首席科学家。生化工程教授,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工、发酵工程、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4年3月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为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化工程研究室主任。曾任海洋生化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助理。
现兼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微生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学习经历
1982年9月-1986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本科
1986年9月-1989年7月: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
1989年9月-1994年3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89年9月-1992年7月:清华大学化工系政治辅导员
1994年8月-1995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1995年5月-1997年5月: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7年6月-2001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生化工程研究所
海洋生化工程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2001年5月-2006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海洋生化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7年1月-至今: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化工程研究室主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所负责研究团队的科研工作是以生化工程技术为基础,将其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的相关应用领域,针对所涉及领域的特点,对其中存在的生化工程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和商品化开发工作。研究和开发工作所涉及的生物技术相关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如下4方面:
1.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微藻能源与微藻固碳产业化技术开发、微藻培养及光生物反应器开发与产业化、微藻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2.生物农药领域: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的创制与产业化;
3.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海洋微生物发酵及活性物质分离提取;
4.发酵工程领域:微生物发酵。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一)微藻能源与微藻固碳方面
1.国家“十二五”973计划能源领域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2011CB200900),2011-2015,首席科学家。
2.国家“十二五”973计划能源领域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课题“基于光照方向混合及光衰减特性的光生物反应器设计与放大原理”(2011CB200903),2011-2015,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过程中小球藻油脂合成积累与调控机制”(21076080),2011-2013,负责人。
4.“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海洋微藻生物柴油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与装置的优化、耦联及应用研究(课题号:GHME2011SW03)中的子课题“海洋能源微藻培养系统及培养技术优化与放大”,2011-2013,负责人。
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能源微藻育种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14B00)课题“高产率能源微藻生物反应器及养殖系统研制和应用”(2011BAD14B02)中的子课题“能源微藻培养工艺优化与放大“(2011BAD14B02-2”,2011-2013,技术指导。
6.国家“能源领域”863课题“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应用技术”(课题编号:2012AA050101),技术指导。
(二)微藻培养及产品方面
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海洋微藻工程化高效培养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9A12)中子课题“饵料微藻高效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2006-2010,负责人。
2.国家“十一五”863项目“小球藻高密度发酵与高品质光自养培养串联工艺的优化及放大技术研究”(2007AA02Z209),2007-2010,技术指导。
3.国家“十一五”863项目“饵料微藻的异养-光自养串联培养技术研究”(2007AA09Z419)中子课题,2007-2010,技术指导。
4.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度重点项目“异养-稀释-光自养串联培养过程中小球藻品质(蛋白质、叶绿素和叶黄素含量)快速提高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2009-2011,负责人。
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项目“食用添加剂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BAD23B00)课题“食用乳化稳定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课题编号:2011BAD23B04)中子课题“基于“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新技术的微藻食品添加剂开发与示范”,2011-2015,技术指导。
6.国家“十二五”973计划能源领域项目“小球藻高效光自养工艺优化与放大”(2011CB200904),2011-2015,技术指导。
(三)微生物农药方面项目
一)国内外第一个以类芽孢杆菌属菌株为生防菌的微生物农药方面
1.国家发改委2009年“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年产6000吨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农药的产业化”,2009-2012,技术负责人。
2.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农业生物药物创制”课题“农作物重大病害多功能广谱生防菌剂研究和创制”(2006AA10A211)中的子课题“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创制”,2006-2010,负责人。
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新型广谱生物杀菌剂——5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产业化”(2007GB2C000101),2007-2009,负责人。
4.国家“十一五”863项目“多粘类芽孢杆菌高粘度发酵工艺与装备优化及放大技术研究”(2006AA02Z222),2006-2009,技术指导。
5.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防治植物青枯病、枯萎病微生物农药――康地蕾得新工艺的中试与产业化”(0634H1N02),2006-2008,负责人。
(四)海洋微生物农药方面
1.国家“十一五”863重点项目课题“新型杀菌剂——海洋芽孢杆菌微生物农药的中试研究”(2007AA091507),2007-2010,负责人。
2.国家“十一五”863课题“海洋微生物源农用抑菌、杀虫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研究”(2008AA09Z407),2008-2010,技术指导。
3.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与产业化”课题“以天然产物为母体的绿色农药研究”中的子课题“海洋芽孢杆菌环脂肽农用抗生素的创制技术研究”(2011BAE06B04-16),2011-2014,技术指导。
4.国家“十二五”863计划海洋领域项目“新型微生物农药---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创制与产业化”(2011AA09070402),2011-2014,技术指导。
科研成果及专利情况
近年来在微藻生物技术、生物农药、生物医药产品工程方面均已取得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部分已实现产业化。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及微藻高密度培养与养殖过程在线检测技术”被认定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被收录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成果选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国内外首创“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这一崭新的平台技术,并将其成功地用于已有微藻产品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微藻能源及微藻固碳技术的产业化,创造性地开发出“集系列高附加值微藻产品生产、微藻能源与微藻固碳一体化”的易于产业化的技术,已完成中试,目前正在进行工业化示范并在全球推广。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防治植物青枯病高效生物制剂――康地蕾得(0.1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的研制”于2003年2月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康地蕾得被列入“2003年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成果统计报告”。康地蕾得于2004年9月实现产业化,并于2004年10月被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推荐为中国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唯一的一个生物农药,2005年9月康地蕾得又被科技部推荐参加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并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科技成果汇编》、2008年10月被上海市科委推荐参加“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并获“优秀参展项目奖”、2009年3月被科技部推荐参加“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2011年8月,5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原药和1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获得农药临时登记证,2012年1月1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获得农药生产批准证。
此外,创制了国内外第一个以海洋微生物为生防菌的微生物农药(海洋芽孢杆菌原药及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并已完成中试且获得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即将实现产业化。
作为第一完成了完成的“新型微生物杀菌剂—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海洋芽孢杆菌系列产品的创制与产业化”荣获“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
作为第一署名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其中5项已授权、10项已公开)、公开PCT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申请PCT专利4项,作为第二及其他署名人获得授权和公开中国发明专利各2项。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1996年以来正式发表论文近70篇、正式出版编著1本、已正式出版书稿3章;1996年以前正式发表论文10篇。2005年以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如下:
1.韩兴梅,李元广*等.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生物反应器异养培养工艺研究,高技术通讯,2005,15(6):73~77.
2.张昀羿,李元广*等.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发酵动力学及比生长速率控制策略,过程工程学报,2005,5(3):322~326.
3.XingmeiHan,YuanguangLi*,XinzhiSun,XiaodongWei,YongruSun,YiqinWang.StudiesonHeterotrophicCultivationProcessofTransgenicChlorellawithRabbitDefensinGeneinBioreactor,ProcessBiochemistry,2005,40(9):3055~3060.
4.李兴武,李元广*等.普通小球藻异养-光自养串联培养的培养基研究,过程工程学报,2006,6(2):277~280.
5.韩兴梅,李元广*等.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异养培养基优化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6,30(5):547~552.
6.韩兴梅,李元广*等.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培养的营养模式研究.海洋科学,2006,30(7):48~52.
7.徐玲,王伟,魏鸿刚,李元广.多粘类芽孢杆菌HY96-2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研究,中国生物防治,2006,22(3):216~220.
8.郭少华,王伟,李元广等.极地海洋细菌BSw10005生长特性及其胞外代谢活性物质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38~41.
9.李蜀,李元广*,魏鸿刚等.多粘类芽孢杆菌HY96-2制剂中活菌的稳定性研究,农药,2007,46(11):737~739.
10.魏鸿刚,邓嘉璐,李元广*等.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特性,中国生物防治,2007,23(3):237~242.
11.张道敬,龚春燕,李元广*.多粘类芽孢杆菌HY96-2化学成分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34(1):71~73.
12.高海峰,张道敬,魏鸿刚,沈国敏,陈波,李元广*.南极海单胞菌BSw10005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8,27(2):14~17.
13.沈剑,李元广*等.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的发酵方式,过程工程学报,2008,8(3):561~566.
14.沈剑,李元广*等.SAM产生菌酿酒酵母HYS98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及应用,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25(7):38~43.
15.安洋,赵世民,孙勇如,白丽莉,尹维波,陈宇红,李元广等.在小球藻硝酸还原酶缺失突变体中的表达与活性检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6(4):635~641.
16.罗远婵,田黎,韩菲菲,李元广*.海洋细菌B-9987的鉴定及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测试.农药.2008,47(9):691~693.
17.李元广等.光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生物科学与工程》(叶勤主编)第十五章,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221~250.
18.林晨,李元广*等.一种新型多节隔板-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数值和实验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23(2):263~269.
19.龚春燕,张道敬,魏鸿刚,李淑兰,沈国敏,李元广*.多粘类芽孢杆菌HY96-2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3)379~381.
20.李元广*,谭天伟,黄英明.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中的若干科学问题及其分析.中国基础科学,2009,11(71):64~70.
21.GangYu,YuanguangLi*,GuominShen,WeiliangWang,ChenLin,HongxiWu,ZhishengChen.ANovelMethodUsingCFDtoOptimizetheInnerStructureParametersofFlat-panelPhotobioreactors.JournalofAppliedPhycology,2009,21:719~727.
22.黄英明,王伟良,李元广*等.微藻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与策略,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907~913.
23.孔维利,陈剑佩,李元广.能源微藻敞开式光生物反应器增设内构件CFD研究,化工进展,2010,29(增刊):107~112.
24.Dao-JingZhang,Rong-FengLiu,Yuan-GuangLi*,Li-MinTao,LiTian.TwoNewAntifungalCyclicLipopeptidesfromBacillusmarinusB-9987.Chemical&PharmaceuticalBulletin,2010,58(12):1630~1634.
25.LiuRong-Feng,ZhangDao-Jing*,LiYuan-Guang*,TaoLi-Ming,TianLi.ANewAntifungalCyclicLipopeptidesfromBacillusmarinusB-9987.HelveticaChimicaActa.2010,93(12):2419~2425.
26.李元广,范建华,产烃产油微生物---21世纪生物能源的曙光,《10000个科学难题:生物学卷》(“10000个科学难题”生物学编委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14~619.
27.Hui-fangZhang,WeiliangWang*,Yuan-guangLi*,WenjieYang,GuominShen.MixotrophicCultivationofBotryococcusbraunii,BiomassandBioenergy,2011,35(5):1710~1715.
28.Yuan-GuangLi*,LingXu,Ying-MingHuang,FengWang,ChenGuo,Chun-ZhaoLiu*.MicroalgalbiodieselinChina: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AppliedEnergy,2011,88(10):3432~3437.
29.Zhen-HuaLiu,LeiFan,Dao-JingZhang,Yuan-GuangLi*.AntifungalDepsipeptideCompoundsfromPaenibacilluspolymyxaHY96-2.ChemistryofNaturalproducts,2011,47(3):496~497.
30.Dao-JingZhang,GangWei,YingWang,Cong-congSi,LiTian,Li-mingTao*,Yuan-guangLi.BafilomycinK,anewantifungalmacrolidefromStreptomycesflavotriciniY12-26.Journalofantibiotics,2011,64,391~393.
31.ZhenhuaLiu,HonggangWei*,YuanguangLi*,ShulanLi,LinZhang,HoulongChen.EffectsofmillingandsurfactantsonsuspensibilityandsporeviabilityinPaenibacilluspolymyxapowderformulations.BiocontrolScienceandTechnology,2011.21(9):1103~1116.
32.JianhuaFan,JiankeHuang,YuanguangLi*,FeifeiHan,etal.SequentialHeterotrophy-Dilution-PhotoinductionCultivationforEfficientMicroalgalBiomassandLipidProduction.BioresourceTechnology,2012.doi:10.1016/j.biortech.2012.02.046.
教学、研究生培养、实验室建设
结合海洋生化工程方面的科研实践,于1999年以来在国内外首次开设研究生课程“海洋生化工程原理及其应用”、“微藻培养技术”、本科生课程“海洋生化工程概论”。
已独立培养毕业研究生近30人,培养已出站博士后4人,目前正在指导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约20人,博士后1名。
创建华东理工大学海洋生化工程实验室、海洋生化工程研究所,曾协助筹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联系方式:
欢迎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植物保护、化学工程等方面的学生和高层次人才加盟!
办公地址: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十八楼1101A室
通讯地址:200237上海市梅陇路130号华东理工大学301信箱
电话:021-64250964
传真:021-64250964
电子信箱:ygli@ecust.edu.cn


相关话题/导师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