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我校在长宁校区举行原创大型话剧《雷经天》创作分享会,就话剧的创作、认识和深化作了进一步交流探讨,深挖法治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校党委书记郭为禄、党委副书记唐波,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制作人石春轩子、导演汪起正,主演贺彬、张桐、洪彬、波塔·哈比提,师生分享代表季奎明教授和张屹菲、林泽宇、汪晴晴三位参演同学,以及文伯书院领导班子和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畅谈不同层面的深切感悟。分享会由SMG法治频道《法治新闻》主播蔡菁菁主持。



郭为禄现场为贺彬、张桐颁发文伯书院导师兼学校社团指导老师聘书,希望他们将舞台展现的真实内涵通过讲台继续传承,内化到学校的法治人才培养中。未来,通过他们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将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社团的文化艺术品味,为将来创排演出青春版《雷经天》夯实基础。
郭为禄说他是怀着感恩之心、敬仰之情提出创作话剧《雷经天》的。要把话剧《雷经天》打造成精品力作,通过话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追溯法律的初心使命。围绕讲述共产党的法治初心,再现延安时期的法治实践、艰难抉择和伟大审判,回答好为什么学法学、做一个怎样的法律人的命题。
他强调要把话剧《雷经天》打造成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他以三个关键词剖析了话剧情节及其精神内核。一是主题鲜明,通过党史中经典法治故事,以延安时期独特的法治文化为背景,《雷经天》生动阐释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展示了共产党领导人民扎根中国大地,进行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件,表明了我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回答了著名的哲学三问;二是叙事鲜活,通过话剧人物三个群体——华政师生、雷经天和革命战士、延安群众的对话,最终落脚在当代青年和共产党人前辈的对话,并切入外国记者看中国的视角,视野宽广鲜活,充分展现了两个层面的契约;三是情感质朴。话剧故事是真实的,黄克功案是真实的,主要角色、配角有原型,田间普法故事有历史依据。整个主创团队、主要演员真心真情走进了历史。话剧中的雷经天,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党性和守护公平正义的担当,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情与法的统一,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






毛时安评价《雷经天》的最终呈现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是上海市乃至全国献礼剧中极其优秀的作品。他认为话剧选材立意好,让大众认识到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人物雷经天。他指出,话剧《雷经天》不仅是一部普法教材,更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我作为一名‘老观众’,看到不精彩的戏时就会打瞌睡,但在看《雷经天》时,我会不由自主、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之中。”
石春轩子感谢我校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信任,表示搜集历史材料、延安采风、采访94岁的老教授、举行了十多场研讨会,整个创作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每一位演员用情用心演绎,历时三百余天最终获得了一个基本完美的呈现。希望把这一段有温度、有情感的党史变成让青年理解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形象化、生动化教材,成为法治教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汪起正表示话剧《雷经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在创作排演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法律知识。在延安采风过程中,他产生了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愿望,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贺彬在剧中饰演雷经天,他认为出演话剧《雷经天》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洗礼,深化了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他从党史学习中体会了雷经天当时的感受。黄克功扮演者张桐表示,他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探索之意,端详角色照片、查阅资料,力求将人物刻画生动。徐利民教授扮演者洪彬表示《雷经天》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创作时的“痛苦”——对剧本字句的斟酌较真,更离不开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辛苦。饰演刘茜的我校学生波塔·哈比提将雷经天老院长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她表示能参与话剧的排演感到非常幸运,演员老师们给予她很大的帮助。





郭为禄向贺彬、张桐颁发聘书
师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对《雷经天》的认识。经济法学院季奎明教授认为青少年值得观看一次《雷经天》,能够让他们接受到一次法治思想的荡涤洗礼。张屹菲、林泽宇、汪晴晴三位学生演员分享了参演《雷经天》的感受,表示深刻学习到共产党人的党性和一名法律人应有的法治精神。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高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