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全市仅四所 华政附中被授牌“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_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04

4月18日,上海市第二批特色普通高中命名授牌仪式暨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专题辅导报告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与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一起被命名为第二批“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我校副校长张明军、长宁区副区长孟庆源、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颜慧芬、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浩、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科长金松等领导,相关专家,上海市特色高中学校校长、56所特色高中项目学校等参与活动。






4月18日下午,上海市第二批特色普通高中命名授牌仪式在附中举行。我校副校长张明军出席仪式

近十年来,学校与附中、长宁区教育局三方联动,充分发挥附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社团交流、社会实践、图书资源等方面密切合作、共享共建,将附中定位做好、特色做实、品牌做强。我校始终坚持办好附中是华政的责任,这也是华政与长宁区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在我校的指导和帮助下,附中注重特色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继承传统,发展办学理念;明德尚法,构建“一体三翼”课程体系;攻坚瓶颈,创建民主课堂;创新课程载体,构建“明德尚法”实验室;模拟学校管理,倡导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科研引领,打造学校尚法品牌;修订章程,探索民主化的治理机制;外援加自培,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等八个方面。2015年12月,我校党委书记曹文泽、校长叶青接待了长宁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姚期,华政附中校长傅松、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王建华一行,共商附中特色建设事宜。2017年9月,校党委书记曹文泽,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闵辉带队赴华政附中调研,切实发挥附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协助附中做好定位、做实特色、做强品牌。







2017年9月,校党委书记曹文泽带队赴华政附中调研


附:华政附中专访——它好在哪里?


这是一节普通的高中化学课,今天要学“铝及其化学物”。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刘锋老师话锋一转:“说到铝,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说到油条,大家就熟悉了。其实,制作油条就需要用到一种食品添加剂:含铝明矾。今天,我们学习了‘铝’元素的相关知识,它作为加在油条中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大家不妨去查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看看对油条中明矾的用量是否有明确规定?如果没有的话,你还可以试着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分析,添加多少的量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从“话锋一转”开始,这节普通的化学课变得不普通:将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让“尚法”课程走进中学课堂,让法治精神渗透基础学科——这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凝练出的“尚法”教学特色。

经过几年发展,学校已经从建立“法治教育特色项目”,形成“尚法”主题轴课程群,发展到把“尚法”特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建成了以“尚法”为特色的学校教育系统。独特的“尚法”教育系统也得到了市内外专家的认可。近日,上海市教委经研究决定,命名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加上第一批命名的“曹杨中学”,目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命名四所“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这也是对附中“尚法”培养模式的最大肯定。




其实,像“从化学元素铝到《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这样的无缝衔接,在附中课堂上随处可见:语文《藏羚羊跪拜》一课,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数学课中关于车辆追击的问题,会导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知识;物理课上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会巧妙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条文制定的科学依据来讲解……

而这只是学校“尚法”特色实践中的一块:基础课程中的“尚法”特色。自2009年12月,原番禺中学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正式更名为华政附中后,老校换新名,借助华政的学科资源,在原有校训“明德精业”的基础上,融入“尚法”思想,确立了“明德尚法,品业双馨”的特色办学理念。通过校本课程中多元化的“尚法”课程、基础课程中的“尚法”特色、校园环境的“尚法”营造、校园生活中的“尚法”实践等四大类特色实践,将法治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处。
校本课程中多元化的“尚法”课程

目前,华政附中的尚法类校本课程已有4大类44门,涵盖各个方面:法律知识层面的课程有《生活与法》《法律文书写作》等;提高学生法律认识、法治实践的课程有《模拟立法》《班规制定》等;学生自主组建社团运用所学进行尚法实践的课程,如《辩论社》《仲裁社》等;还有《法援咨询》《校园实务听证》《校园事务管理》等服务类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全面回应“尚法”特色的教育目标,与自主选修、限定选修等修习方式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学习资源和修习时空。




“像我就专门针对高中年级学生,开了一门限定性拓展课《中外法制简史》,专门讲述历史中的法制进程。”历史学科陈建伟老师说到,“这门课也是在原华政校长何勤华教授的指导下开设的,对于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开发很有帮助。在原来的历史课上,学生所了解到的法律知识并不多,甚至是断裂的、不连贯的,这门课程作为历史课的补充和延伸,既学知识、又学法律。”





2010年,附中还开设《模拟人大立法》拓展课,高二年级学生借此走进上海市人大,亲身体验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过程。目前,附中学生因为走进人大获得启发,针对“《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和“中学生营养午餐”两个议题展开调研,所形成的建议都进入了立法程序,前者的部分内容还在人大立法过程中被采纳,为地方人大法治进程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基础课程中的“尚法”特色

法治精神的培养仅靠几门课程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更多要靠无痕地进行“尚法”特色的浸润。为此,学校教导处主编专门梳理了相关法律知识,并召开教师会议,结合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案,针对“在哪些课程的哪些环节可以结合法律知识”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策略,以本为主、以法为辅,在语数英等基础课程中无形地融入法治教学。



除开前文所提到的化学、语文、物理课等,政治、历史等与“法律”比较好结合的课程也是渗透“尚法”特色的重要载体。陈建伟老师正在给高二年级教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在讲解新政如何应对危机、刺激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之外,他还专门就新政中的“社会保障立法”,联系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立法、完善的进程,结合历史、联系当下,自然地向学生简要介绍了《社会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走进华政附中你就会发现,与传统课堂课桌排列不同,附中课堂的座位被排列成圆桌形、正方形等:这是为了“小组讨论式”的民主课堂而设。从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到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创建“基于平等、立于自主、融于开放、成于个性”的民主课堂,赋予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话语权、参与权、评价权、决策权等相关民主权利,通过“学程设计、小组合作、课堂听证、组织自治、技术助推”等实施策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我们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鼓励他们质疑,甚至是质疑课本、质疑老师。质疑并不是个坏事,这是一种思辨能力,学生还是要多动脑筋。”陈建伟说到。

不仅如此,学校专门修建了尚法实验室,设立模拟立法厅、模拟仲裁庭、模拟听证会、辩论场、学生事务中心等,专业的设施、精心的布置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让学生即使在模拟环境中也能体验真实的法治程序。









更重要的是,附中校园环境布置可谓独具匠心,每一处都彰显着“尚法”精神。独树一帜的法治长廊,脚下延伸的是法治进程的发展时间轴,玻璃窗上贴着世界几大法系的简介;教室门口竖立着獬豸雕像,象征公平与正义;走廊、黑板、天花板,四处贴挂着宣传画、学生社团照片等……环境育人,创造最佳的校园环境,让整个学校成为法治文化孵化的课堂。









校园生活中的“尚法”实践

学生在学校需要每天都穿校服吗?校园里如何规范使用手机?每天回家作业能少做一些吗?校园里每天产生的个人垃圾怎么办?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可是附中学生却将这些问题的解决付诸实践。

附中设有专门的“学生事务中心”,60多名学生在这里参与学校管理。中心下设三个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每年开学,根据学生需要公布校园生活提案,经过听证等模拟立法程序,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规则。到目前为止,中心已讨论通过《华政附中无校服日实施规定》《华政附中学生作业自主权实施规定》《华政附中校园手机使用规定》《华政附中校园垃圾分类规定》等四个“法案”。通过明文规定,将这些老师们不容易察觉到的问题解决掉。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学生自治”的方法,对于疏导学生诉求、缓解师生矛盾是再好不过了。中心原校长助理、高三年级张圣年就对这种制度很满意:“它虽然是一个模拟的平台,但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的需要。我们所提的意见真的能够通过讨论、听证,最后变成切实的‘法案’来颁布。这种自治,既贴近了我们真实的需求,反映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真正会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我们自己制定的规矩就像‘一杆秤’,是我们遵守和践行的底线,毕竟想想这就是你自己当初定下的规矩,也不好意思不遵守呀!”






不仅如此,每个班的班规,也是由班级学生和老师按照模拟立法的程序,经过调研、提案、听证、修改等一系列环节共同制订的。随着学生的成长,班规每学期根据需求还会进行修订,充分尊重学生的诉求和权益。

四大方面,归根结底凝练出一种“尚法”精神,贯穿成“一条龙”式的培养方式:学生走进校园,便是接触法治文化的开始;在各类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上,可以习得丰富的法律知识,并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草案”;经过“尚法”实践——模拟听证、模拟立法等,形成完整的“法案”予以推行;更有机会通过课程走进市人大,让自己的提案真正走进立法程序。
从无到有的“尚法”实践,师生共相长

从番禺中学到华政附中,“尚法”对于学校来说可谓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过去,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校园文化,都不会特意提及法治教育;但现在,课内课外,处处彰显着“尚法”教育的特色。








“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补课。”学校科研室副主任陈陆平介绍道,“在开发‘尚法’课的时候,附中并没有法律专业的老师,我们通过外援、自培两种方式,积极与华政对接,弥补教师队伍法律知识的欠缺。”在自培方面,附中定期派遣教师前往华政脱产听课,进行师资培训。在外援方面,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今日说法”论坛讲座,邀请华政教授给全校师生授课指导;另一方面,每个班级都与华政学生结对,由华政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校外班主任,参与课程设计、班规制定,介绍大学生活,指导学习等。




说到“今日说法”论坛讲座,这可是附中最受师生追捧的特色课程之一。与纯学术论坛不同,“今日说法”以华政教授、专家、学者为主,还特邀其它共建单位部分专家共同参与,选题、备课、讲授方式都从中学生角度,贴合学生实际,用生动活泼的讲述将专业法律知识抽丝剥茧。截止目前,罗培新、韩强、范玉吉、李翔、于明等诸多在华政备受欢迎的教师已经走进附中,讲述了“身边的法”“法与正义”“刑法初解”“中外‘法’点”“通识教育”等主题内容。

“‘今日说法’讲座那可是全校级的大事!高年级学生会去现场听,其他学生就在教室里看同步直播。”张圣年说,“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刘竞元老师带来的‘路边的钻戒捡不捡’的讲座。老师用生动的比喻,从‘路边掉了一颗钻石你要不要捡’入手,讲到了他人财产的占有、归还等问题,很生动也很实用。现在如果我在路边看到了别人掉落的东西,我都会想起这堂课上的法律知识!”


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附中学生也已经学会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卖菜中的缺斤短两、85°C面包店肉松面包造假社会事件、共享单车等等,他们已经开始学会用“法律人”的角度去解读这些事件。“像我们打辩论,很多辩题都会和法律密切相关,能长很多知识。”高二年级学生王智健颇有些骄傲,“我们的日常真的是被‘尚法’给无缝‘渗透’了。”

十几岁的孩子其实对“渗透”是什么意思还有些懵懂,他们只是学着老师、学着教材去说这个词,但要问到对这个词的理解,他们却很不约而同。学生事务中心现任校长助理、高二年级虞邻加说到:“硬知识就是一个一个考点,要你去背去记的,法治思维不是,它不是背法条那么枯燥的东西,它是具体的,是我们的事务中心、是历史课上讲的法治史的故事、是辩题、是班规、是来开班会的学长学姐、是我们填的调查问卷……这些每天我们接触到的东西,让我们不排斥它,而是喜欢它、接受它。‘渗透’不是强加,是影响,是一种文化环境带给我们的作用。”

张圣年心有戚戚焉:“‘渗透’就是‘不强制’。法治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但校园布置、校园文化、校园课程是具象的,它从各个方面旁敲侧击让我们去理解法治是什么。但它不是强制的,不是说学习之后就非要会解读法律、或是未来就要做律师……它是一种德育教育,培养的是我们的精神和思维。”

对于更小一点的初中学生来说,“尚法”教育虽刚刚启蒙,但法治精神也已扎根。初二年级毛奕杰很喜欢附中的法治文化,也很自豪能从小就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我觉得法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对它很好奇,我也很喜欢大家为了出台一部‘法案’去集思广益的过程。我觉得‘尚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

童真的豪言壮语让大家都笑了。但据陈陆平介绍,附中毕业生跟踪数据显示,30%-40%的附中毕业生会在大学参与社团、学生会等组织活动,也更善于和喜欢表达自己,这个比例相较之前的毕业生数据更高。“法治意识悄悄地萌个芽,就很好。”





在这样一所不一样的中学里,“尚法”教育融入其中,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深入中学生日常生活;在这样一所不一样的大学附中里,附中与大学紧密相连,师资对接、资源共享,共同为法治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在这样一种不一样的校园生活里,一点一滴融汇着法治元素,一丝一扣彰显着法治精神。“明德尚法,品业双馨”,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种子在这培土、播种、萌芽……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华政附中 文字|叶子芩 编辑|熊颖杰

相关话题/图片 微信 课程 教育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