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东师大科学家拍出“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让更多人走进“国虫”蟋蟀的世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祝清团队拍摄的名为《天籁之音——蟋蟀》的科普微电影,以科研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独特视角、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和巧妙的镜头语言,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中科院联合颁发的“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荣誉。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何祝清博士

《天籁之音——蟋蟀》科普微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4分43秒的微电影,很多观众第一次走近蟋蟀的微世界,也因此产生了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该科普微视频虽名为《天籁之音——蟋蟀》,却不仅仅讲述蟋蟀的鸣声。微视频分为蟋蟀采集、科研、文化三个板块,通过光影呈现,观众们不仅能全面了解蟋蟀的鸣声特点,还能重新认识蟋蟀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科研进展和鸣虫文化等知识。



传递蟋蟀科研乐趣:研究人员需掌握“听声辨蟋”能力

  “在华东师大校园里,可以观察到斗蟋、棺头蟋、油葫芦、姬蟋、树蟋、针蟋等10余种蟋蟀。”何祝清介绍,“世界上有5500多种蟋蟀,中国有350多种,而我们常见的蟋蟀仅不到20种。”
  蟋蟀大小、外部颜色、栖息环境等都是区分不同种类蟋蟀的辨别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分方式,便是蟋蟀的鸣声——雄性蟋蟀通过摩擦前翅发出的声音,不同种类的蟋蟀鸣声也各有不同。

  在校园的生态环境里,黄脸油葫芦这种蟋蟀8月成虫,它的头上有两条眉毛一样的条纹,是在学校里能见到的个体最大的蟋蟀,鸣声优美婉转,总会给观察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生物分类学领域,动物的科学命名是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每个物种的命名一定有一篇科研论文或一本著作的详细描述,蟋蟀也不例外。例如中国油葫芦有7种,黄脸油葫芦是其中的一种,也是上海最常见的一种。黄脸油葫芦在分类学上属于直翅目蟋蟀科油葫芦属。如果科研人员在国内发现了一种和已知的7种都不同的种类,就需要将其和已知种类进行外形比对,倘若都比对不上,就还要把它与周边国家的油葫芦属种类进行对比,若依然没有比对成功,那很可能就是一个新种。通过撰写一篇论文科研论文,详细描述这个物种的形态特征,有时还需要鸣叫声和分子条形码。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后正式发表,这个新的物种的命名工作才算完成。

在崇明,灯诱蟋蟀

通过小网采集
  研究蟋蟀离不开对蟋蟀的采集。蟋蟀栖息的环境多种多样,树上、草坪,甚至是地下,这些都可以成为蟋蟀选择“安营扎寨”的地方。在校园里,蟋蟀则主要栖息在地表。夜晚,研究人员通过雄性蟋蟀的鸣声来辨识它所在的位置。蟋蟀也特别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停止鸣叫,这时,研究人员就要停下脚步,等它慢慢放松警惕再次鸣叫,逐步缩小捕捉的范围。一旦位置确定,就用特制的小网来捕捉。在捕捉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们也将不同的鸣声与实体相对照,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练习,逐步养成“听声辨蟋”的独特能力。


科学家团队跨界拍摄微电影:“蟋蟀不是听话的演员”


  从2020年1月份开始撰写脚本,到5月份正式开始拍摄,再到后期的配音、调色和剪辑,直至11月份,《天籁之音——蟋蟀》科普微视频的制作几乎花了一整年时间,背后是一个团队长期的努力和付出。

科学家团队跨界拍摄微电影
  视频中呈现的蟋蟀振翅、打斗、螳螂捕食等动态镜头,和阵阵悦耳的蟋蟀鸣声是视频画面引人入胜的关键,而动作和声音的捕捉,都曾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据何祝清介绍,拍摄过程分为室内拍摄和室外拍摄两个部分,蟋蟀振翅、螳螂捕食的拍摄是在室内进行的,而蟋蟀打斗和鸣声的捕捉则在室外。
F1969
野外拍摄
  动物不同于植物,它们少有长时间静止的时刻。“蟋蟀不是听话的演员,它们的打斗、振翅等行为都是自发的,因而野外的拍摄往往耗时数个小时。”何祝清说。例如为了拍摄蟋蟀之间争斗的画面,团队的工作人员先是在野外捕捉到一只蟋蟀,再另外找到一只蟋蟀的栖息场所,并将捕捉到的这只蟋蟀慢慢引诱到后者的洞口,让两只蟋蟀“相遇”,进而才有了接下来两者争斗的场面。
A6C49
灯诱蟋蟀
  一个看似普通的蟋蟀鸣叫的镜头,拍摄过程也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野生的蟋蟀比较怕光,夜晚才是它们活动的黄金时间,每当摄影师一旦打开强光,它们就会立刻停止鸣叫,将自己完全隐匿在黑夜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祝清团队与摄影师配合,选择先用比较微弱的光源进行照射,耐心等待它适应了微弱的光线后开始鸣叫,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光线的强度,镜头里的画面也就逐渐清晰起来。这才有了微视频里的灵动画面——潮湿松软的土壤上,一只雄蟋蟀正在振动自己的前翅,以此吸引雌性蟋蟀的注意。
F0AAC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
  视频制作依托华东师大优厚的蟋蟀科研资源,首次展现了蟋蟀科研的图景,包括解剖、鸣声分析、分子实验介绍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是全国馆藏拥有最多蟋蟀种类的科研中心之一,保存有蟋蟀模式标本30多份。何祝清说:“这部视频不仅回答了有关蟋蟀个体的各类问题,还解答了人们对于‘有关蟋蟀的科研都在做什么’的疑惑。”
170029
何祝清带实验组在天童采集


科学家团队跨界拍摄微电影:“蟋蟀不是听话的演员”


  从2020年1月份开始撰写脚本,到5月份正式开始拍摄,再到后期的配音、调色和剪辑,直至11月份,《天籁之音——蟋蟀》科普微视频的制作几乎花了一整年时间,背后是一个团队长期的努力和付出。

  视频中呈现的蟋蟀振翅、打斗、螳螂捕食等动态镜头,和阵阵悦耳的蟋蟀鸣声是视频画面引人入胜的关键,而动作和声音的捕捉,都曾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据何祝清介绍,拍摄过程分为室内拍摄和室外拍摄两个部分,蟋蟀振翅、螳螂捕食的拍摄是在室内进行的,而蟋蟀打斗和鸣声的捕捉则在室外。
  动物不同于植物,它们少有长时间静止的时刻。“蟋蟀不是听话的演员,它们的打斗、振翅等行为都是自发的,因而野外的拍摄往往耗时数个小时。”何祝清说。例如为了拍摄蟋蟀之间争斗的画面,团队的工作人员先是在野外捕捉到一只蟋蟀,再另外找到一只蟋蟀的栖息场所,并将捕捉到的这只蟋蟀慢慢引诱到后者的洞口,让两只蟋蟀“相遇”,进而才有了接下来两者争斗的场面。

  一个看似普通的蟋蟀鸣叫的镜头,拍摄过程也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野生的蟋蟀比较怕光,夜晚才是它们活动的黄金时间,每当摄影师一旦打开强光,它们就会立刻停止鸣叫,将自己完全隐匿在黑夜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祝清团队与摄影师配合,选择先用比较微弱的光源进行照射,耐心等待它适应了微弱的光线后开始鸣叫,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光线的强度,镜头里的画面也就逐渐清晰起来。这才有了微视频里的灵动画面——潮湿松软的土壤上,一只雄蟋蟀正在振动自己的前翅,以此吸引雌性蟋蟀的注意。

  视频制作依托华东师大优厚的蟋蟀科研资源,首次展现了蟋蟀科研的图景,包括解剖、鸣声分析、分子实验介绍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是全国馆藏拥有最多蟋蟀种类的科研中心之一,保存有蟋蟀模式标本30多份。
  何祝清说:“这部视频不仅回答了有关蟋蟀个体的各类问题,还解答了人们对于‘有关蟋蟀的科研都在做什么’的疑惑。”


鸣虫文化传承保护:繁华喧嚣里依旧会为一份虫鸣感动


  “上海西藏南路有个老上海都知道的万商市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这是一个花鸟鱼虫云集的地方。每年秋季的鸣虫市场,以及斗蟋蟀活动,已成为老上海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伴着中国风音乐和热闹的买卖声交错,《天籁之音——蟋蟀》开头,浓烈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镜头穿越人群,穿越琳琅满目的商品,锁定正在争斗的两只蟋蟀。

  “在唐代,皇宫中的宫女就会因为思念家人,捕捉蟋蟀养在屋中,通过倾听蟋蟀清脆的鸣声以解思乡的愁绪。”从对鸣虫市场的描绘、人们围观斗蟋蟀的热烈场景再到对古时虫鸣对思乡之人的慰藉,视频在进行生物科普之余也向观众们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各类鸣虫、饲养鸣虫的用具、斗蟋蟀等,都属于鸣虫文化的内容,蟋蟀也是于鸣虫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喜听蟋蟀的鸣声,种类繁多的蟋蟀提供了丰富的鸣声,使虫鸣的“音乐库”不至于单调无趣;有人好看蟋蟀争斗,中华斗蟋是生而善斗的一种蟋蟀,满足了人们观看斗蟋以消遣娱乐的需求。蟋蟀很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全世界不到十位的蟋蟀分类学家相比,我国拥有最多的蟋蟀爱好者。在这里开展与蟋蟀有关的生物科普和宣传,不仅能对保护和传承日渐式微的鸣虫文化有所帮助,还能够让更多城市里的人了解到这样一种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昆虫,于车水马龙的喧嚣里依然能够为一份虫鸣感到欣喜,进而了解自然,热爱自然,重视生物的多样性。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目前已制作推出《标本背后的故事》《一滴水的世界》《苔藓》等作品。其中,《苔藓》在第五届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中,从近300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最高奖项“评委会大奖”。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生物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都在以短视频、微电影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拉近了科研与生活的距离。《天籁之音——蟋蟀》的诞生,正是昆虫分类学成果的一次科普实践。华东师大博物馆创作团队将会继续制作推出更多不同主题的生物科普微视频,向大众呈现广阔而美丽的生物世界。




图|受访者提供 文|符哲琦、云霄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科技处 
GIF制作|吴潇岚 编辑|吴潇岚 古丽达娜·巴哈提 编审|郭文君

相关话题/科研 生物 文化 电影 蟋蟀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2022工作年会暨学术交流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1月7日-8日,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22工作年会暨学术交流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杨胜利、赵国屏、陈晓亚、邓子新、岳建民等院士以及来自十余家联盟理事及参与单位的60余位专家出席工作年会,160余名同行专家、****、商业领袖及投资机构代表等参加学术交流论坛研讨,另有560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华东师大陈小勇团队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策略
    城市化及其间接效应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目前普遍认为城市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城市化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应只是一个象征,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城市化仍将持续增强,如何在城市化地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合适的策略。  近期,华东师大陈小勇团队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华东师范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再获科技部考核优秀
    12月6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发布2021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国科办基〔2021〕136号),我校大型科研仪器管理制度规范,设备运行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考核结果为“优秀”。全国共有346家单位参评,我校在参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华东师大学生团队蝉联“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一等奖
    11月2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六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决赛在线上圆满落幕。我校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唐艺馨、2020级教育学大类专业本科生范骁洋及2020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屈之硕组成的参赛团队,在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智能软件服务医工领域!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宣布多项“黑科技”
    超声医工、智能便携终端、医学图像AI算法……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江涛技术团队通过加强软件工程学科与医院临床科室间的合作与交叉融合,跨学科协同助力!王江涛(右)与团队成员在测试仪器  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华东师大与英国杜伦大学线上续签两校文教科研合作协议与学生交换协议
    11月10日,华东师大与英国杜伦大学举办线上续签两校文教科研合作协议与学生交换协议仪式。副校长顾红亮,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副院长蒋瑾,徐斌艳教授,院长助理占小红副教授、科研及外事秘书倪子然,国际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杜震宇、副处长王素斌、业务主管郁悦以及项目官员严非易参加线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授牌邦耀生物,共建生物医药产业CTO高管教育与创新战略示范基地
    11月5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以下简称“CTO学院”)主办,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耀生物”)、华东师大-里昂亚欧商学院、华东师大-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转化院”)支持的“生物医药产业CTO高管教育与创新战略示范基地”揭牌仪式暨细胞和基因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华东师大40多国国际学生打造“国际文化节”
    汇集异国美食,博览世界风情。10月17日,华东师大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之“MiniExpo多国风情展”在普陀校区举办,献礼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们齐聚丽娃河畔,数千名中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其中,共享国际文化嘉年华。七秩校庆,五洲华彩  1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入选上海市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
    9月26日上午,上海市第三批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在上海市档案馆浦东新馆举办的新闻发布暨颁证(奖)会上揭晓,华东师大选送的“丽娃档案”丛书入选上海市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我校档案馆馆长汤涛作为代表接受颁奖。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入选上海市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丽娃档案”丛书  近几年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 《思想与文化》创刊20周年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诠释与理论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9月11日,由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和中国智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纪念《思想与文化》创刊20周年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诠释与理论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赟、哲学系系主任刘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