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思想与文化》创刊20周年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诠释与理论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9月11日,由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和中国智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纪念《思想与文化》创刊20周年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诠释与理论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赟、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
  《思想与文化》主编、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在开幕式致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作闭幕式主题报告。本次会议回顾了《思想与文化》办刊20年的筚路蓝缕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主编交流了办刊经验,认真听取了学界同仁为刊物建设提出的宝贵建议,为《思想与文化》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思想与文化》创刊20周年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诠释与理论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undefined
研讨会线上同步进行

  9月1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主持。《思想与文化》主编、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在致辞中首先对学校及海内外学术同仁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随后从哲学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学术刊物的认识和学术刊物的建设方向。学术刊物构成了学术共同体成员相互联结的纽带,一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学术演化的发展现状和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学术发展具有引领的作用,并带有学术范式或范型的意义。杨国荣强调,相较于外在的形式规范,内在的学术积累性要求更应得到关注。在合乎规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对学术研究保有宽容的态度,鼓励学术形态多样性。杨国荣认为,就哲学研究而言,可以分别从基于科学的反思、关注生活实践和注重形上与形下的结合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需要把握不同的研究进路,从而避免对世界的片面理解。鉴于此,杨国荣呼吁一种开放、综合的办刊方式,为不同的研究进路提供一种展现空间,推进学术的多元化发展。
  会议讨论和交流共分为三场。第一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主持。
  Philosophy East & West主编 Frank Perkins 首先对《思想与文化》创刊20周年表示祝贺。Frank Perkins 介绍了Philosophy East & West的创办情况,并结合自身工作介绍了各类哲学文章的比重,以及期刊编辑过程中如何保证公平与高效地促进东西方哲学的交流,并认为Philosophy East & West、《思想与文化》这类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应该扩大影响力,为培养青年****作出贡献。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主编 Jonathan Stalling 介绍了自己在过去十年里从中国文学、期刊和丛书以及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文献翻译档案中汲取的宝贵知识,并通过他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概念来探索美国文学和学术翻译网络之间差异的学术研究过程,展示他从中英双语翻译过程中得出的对中国人文科学的启示。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编、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从自己创办Dao的过程讲起,介绍了这本期刊的创刊初衷、期刊定位、审稿过程与收稿标准等等,以亲身经历对如何做好一本以中国哲学为重点的期刊、如何收录高品质文章等问题给出了极具参考性建议。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中国哲学前沿》副主编姚新中教授介绍了FPC团队为推进学术刊物的高质量、专业化与原创性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处理不同学术意见的办法,为在学术研究领域起前沿带头作用的刊物如何处理具体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Philosophical Practice and CounsellingJournal of Humanities Therapy主编、韩国江原国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金汝珍介绍了上述两个期刊的办刊理念与特色。Philosophical Practice and Counselling(《哲学践行与咨询》)是一种哲学践行运动的一部分,该期刊鼓励刊发致力于推动哲学践行的研究。Journal of Humanities Therapy(《人文治疗》)主要刊载有关人文治疗理论、临床方法论主题的临床论文,尤其是关于人文治疗的理论与历史、模型和项目,以及案例研究等。
  华东师大副教授 Paul D’Ambrosio 向参会****介绍了华东师大哲学系的全英文硕士、博士项目课程。该项目着眼于传统中国哲学,有助于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古代哲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一学期,该项目注重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中国哲学家们的思想和概念,更关注于阅读并通过中文词汇理解文本。第二学期关注当代中国****的工作,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中国哲学的会议,并反复倾听、理解相关讲座。华东师大博士后Bobby Carleo谈论了自己在上述课程中的学习感受,他认为这门课程立足经典文本进行哲学研究、在同侪评议、评判性思考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学术氛围,并肯定了这门课程对于培养专业学术研究人才的意义。
  第二场会议由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赟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期刊总社社长何云峰对《思想与文化》如何提高论文引用率、凝聚刊物特色,以及如何吸引年轻的****进行学术创新等具有针对性的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哲学学科执行主编冯琳总结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涌现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集刊的原因,接着对转载选稿标准、集刊的首发制与集刊的审稿标准、资源整合、《思想与文化》的长足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务实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莫斌从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改革这两个视角为《思想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如下重要的参考:无论是从论文形式还是内容与观点上来看,研究论文应该呈现多样化的样态,鼓励、包容新思想的出现,推动整个当代中国思想协同创新发展;当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前沿性和交叉性体现必须对一种新的生活样态、新的问题、新的热点做出足够的回应,需要不断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高质量需求。
  第三场会议由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主持。《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从刊物的发展角度,表示学术刊物的发展要和时代问题相结合,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其次,当下时代状况的讨论需要在思想资源的挖掘和讨论,尤其是人类未来发展方面的诸多议题还有待深入,《思想与文化》立足长远发展、做好长期规划,可以展现更大的抱负和使命。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涛给《思想与文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兼顾质量和容量,为年轻****提供更多机会;二是兼顾思想与文化,关注能影响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三是兼顾历史与未来,以未来为思考的坐标和原点,增强理论研究的内驱力,强化哲学研究的危机意识和前瞻眼光,提升学术研究的预见性和服务现实的能力。《学术月刊》副总编盛丹艳总结了《思想与文化》创刊20年来已经形成并且应该保持和发扬的特色: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前沿性和专题性、大力扶持青年****,并认为《思想与文化》能够尝试人文学科跨学科的对话和融通。《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部主任张爱华以“整合的力量”为主题,建议《思想与文化》重视文章的理论性、学术性、思想性,与其他期刊、机构与平台一起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付长珍回顾了《思想与文化》创刊20年来取得的成就,希望能进一步把《思想与文化》的主旨打造得更具标识性,建议《思想与文化》优化栏目设置,把常设栏目进一步统合,打造成相对固定且具有持续性的标识,而品牌栏目的优化方向则可以是灵活性与显性化兼顾。《思想与文化》的执行主编之一、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方旭东结合自己编辑《思想与文化》的思路与做法,为《思想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比如与其他主流期刊进行合作形成互补,通过各种青年****论坛扩大期刊影响力等等。中山大学的陈乔见教授同样以自己编辑《思想与文化》的经历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的建议,比如轮流执编的形式下如何平衡个人化与集刊整体风格的统一、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以及如何在兼容并蓄海内外各类文章的同时保持刊物的特色等等。
  闭幕式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主持。
  安乐哲以“返本才开新:立足于生生论”为题进行了报告。在报告中他首先指出中国哲学并不存在某种上帝般超越的秩序或超越的起源,进而引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是追问存在的本体论式思维(也被安乐哲称为“生态性世界思维方式”),它代表了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哲学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另一种则是探寻生成变化的生生论式思维,它被视作中国哲学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的前一种思考方式借助范畴理解事物,试图追问“某物是什么(what is something)”,进而对其本质有所把握。在这种思考下,每一个对象都是自足的,它们具有自己的形式,不必追问它的来源以及去向,它们业已被其形式因和目的因所决定。但是在中国传统下,谈及“知道”就意味着想要了解“哪里来”“往哪去”。这种思维方式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正在发生的“事”,从而事之间以一种普遍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多不分”的宇宙模式。不同于本体论思维割裂开主体与世界,试图以理性规范独立的存在,生生论思维则将个体置于世界中,置于他的生活图景中理解,强调他与周身万物的普遍关联。因此它提出一种流行的、动态的、过程性的世界观,强调变化和生成的重要意义。安乐哲引用唐君毅的表述,指出对于有生命的事,我们不应追问“为何”,而更应追问它的所来所往,追问“所向之为何”。
  闭幕式致辞环节,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赟对参会的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给予《思想与文化》的鼓励和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对过去20年学术刊物与学术环境的变迁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在未来发展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坚持价值导向与学术学科思想的推进两方面拓展深度,立足时代问题、全球背景,继续提升集刊的立意和抱负。最后,陈赟教授再次对诸位与会****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增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把《思想与文化》办得更好。




图|李晓晨 文|邓希玮 编辑|吴卓佳

相关话题/文化 学术 哲学 介绍 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