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郭行磐:10篇SCI专利3项,获校长奖学金,靠的是专注坚毅还有童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地理科学学院2015级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郭行磐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
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一步一步走到这里”
  “我高考的时候,其实对未来没什么概念和期待,对人生也没什么体会,当时只觉得成绩好就行了……我是一步步走到这儿的。”10年前,郭行磐高中毕业时,对未来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划和期待。一次乘船科学考察的体验,在他的内心埋下一粒“科学研究”的种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张“东方红二号”科考船的船票,中国科学院的老师邀请他登上这艘满载着科研一线工作人员的大船,从舟山出发,二十余天之后在青岛结束旅程。“那时候,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科研,跟这些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待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眼界变得开阔了。我在那里感受到了科研人的专注和认真,那种知识自信的光芒让我永生难忘。”

郭行磐在“东方红二号”科考船上
  “当时觉得求学之路坎坷,现在回头想想,我本科学的是环境科学,牢牢掌握了很多操作技术,现在我常用的恰恰就是这些早年打下的实操基础。人确实是要不断积累,要相信,总会有一天你学的东西会回报你。天下没有无用的知识。”他坦言:“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有的时候,大家会说,如果奋斗的方向错了,那奋斗就没用了,其实我觉得只要大方向不错,不管是在社会分工中承担了哪个角色,只要坚持奋斗,最后都会有收获。要相信奋斗的力量。”
“挫折和孤独是科研的常态”
  郭行磐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他的理念。他的日常生活很规律。“一般来说我早上8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0点多离开实验室,科研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很重要、也很自然的事,可以说是生活的常态吧。”
  “做实验是很有趣的,做出结果确实让人开心,可是如果实验没做出结果,或者发现实验在初步设计上就有问题呢?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实验做不出结果的那种苦恼、无助真够人受的。有的情况下,因为实验不成功,学生就要延期毕业了。”

  郭行磐博士期间第一次论文投稿就被拒,杂志审稿人给了审稿意见,论文就被送回来了。虽然后来转投另一个相似的杂志并发表了,但郭行磐提到这件事还是有些失落。“我写不好论文,语言经常是不加雕琢的。刚开始写实验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杨毅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地帮助我修改论文,就拿个小凳子让我坐到她旁边,指着电脑一点点地给我讲问题。
  郭行磐主要研究河口水环境中纳米材料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介质行为影响及其机制,他的实验可能要持续数周甚至是数月,在实验期间研究人员不能离开。“科研是很累的,也是寂寞的,但孤独其实是一种常态,安静的时候人可以沉浸在思绪中。每天早晚我一个人在实验室和寝室之间来回,这种时候我能很清净地想一些事情,没准实验上的一些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在他看来,“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孤独的影响取决于每个人的心理状态,能够享受孤独、和孤独共处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追逐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成功有之,失败有之,但是一定要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不要被这些表象影响。”
除了专注坚毅,还要有童心!
  提及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郭行磐搬出了他从导师杨毅教授那里学习到的优秀品质。除了专注、坚毅之外,“童心”成了又一个关键词。“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一定要保持童心。成年人的认知可能已经固化了,但是一个小朋友会对各种现象感到好奇、然后发问。科研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再突破是很难的,为什么那些顶尖科研工作者能继续突破?可能就是专注、热情和孩童般的好奇心。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地理学,因此我们更需要向大自然学习,从自然的角度考虑问题。”

郭行磐与导师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毅在实验中
  郭行磐的导师是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毅老师,她科学研究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郭行磐。“我很庆幸能遇到一个这么好的导师和课题组,杨老师平时对我们大家很好,她心思细腻,不管我们在生活和科研上遇到什么问题,杨老师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安抚情绪、解决问题。”
  尽管实验室和导师的办公室隔了很远一段距离。当同学们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杨毅老师总会到实验室给予指导,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往返多次。

郭行磐在实验中
  “老师的高度够我花数年时间突破了,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行磐说。
  今年,郭行磐就毕业了,但他和华东师大的缘分可能刚刚开始,未来他计划继续在校做博士后研究。
  “像我导师这样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他们把科研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对社会和国家有益追求,并为此做出贡献。我像仰望星星那样仰慕他们的水平、见识和境界,同时我也要脚踏实地地努力。”郭行磐说。

图文|汪竹馨 编辑|吴潇岚 夏峥 编审|郭文君






相关话题/科研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