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基本信息
刘志刚 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
动化
研究方向:信号处理与计算智能
及在电力系统和轨道
交通中的应用等
工作单位:电气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111号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邮箱:liuzg@swjtu.cn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
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503
团队网站:信号处理与计算智能
实验室
■ 个人简介
刘志刚,1975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巩义人。199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第二专业,2000年和2003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访问学者。 科研获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竢实之星”和“扬华之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第七届詹天佑专项基金奖等。
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四川省青年基金等2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中英文专著各1本。
教学相关:主讲博士生课程“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硕士生课程“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本科生课程“信号与系统”。至2014年,已培养博士2,已培养研究生42人,其中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15人次,“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2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6人,“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2人等。
学术兼职: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智能电网》、《电气工程期刊》等期刊编委、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多个国际会议程序执行委员和分会主席,国内外50余个学报和期刊审稿人。
社会评审: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教育部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山西省、重庆市等多个省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节能中心环评专家;国内多个地铁评标专家;南方电网项目评审专家等。
■ 主要研究方向
(1)高速铁路动车组-牵引网电气关系;
(2)高速铁路弓网动态性能、故障检测、状态评估与主动控制;
(3)新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
(4)城市轨道交通车载控制与诊断网络等。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 国家级科研项目
[1] 高速列车车网电气安全防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o. U**,2015-2018,主持;
[2] 基于分布式MBD的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预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2014-2017, 主持;
[3] 电气化高速铁路接触网线谱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11-2013,主持;结题为“优秀”
[4]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系统的安全性预测与控制,国家自然科学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o. U**,2012-2015,子课题主持;
[5] 高速磁浮试验车端车2车载网络系统设备测试加工,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2013BAG19B01)子课题,2015-2016,主持;
[6] 高速磁浮试验车端车2车载诊断网络系统设备优化改造和调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2013BAG19B01)子课题,2015-2016,主持;
[7] 高速磁浮试验车端车2车载控制网络系统设备优化改造和调试,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2013BAG19B01)子课题,2015-2016,主持;
[8] 新型车载诊断与控制网络设计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 2007BAG02A04,2008-2009,主持;已结题
[9] 磁浮试验线车辆控制网与诊断网改造及升级方案设计,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 2007BAG02A05, 2008-2009,主持;已结题
[10] “三个一”磁浮试验线端车2车载控制诊断网优化改造升级,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 2007BAG02A05,2008-2009,主持;已结题
[11] 车辆CAN诊断信息接口的解析,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 2007BAG02A03, 2008-2009,主持;已结题
[12] 高速磁浮列车车载诊断网络规约分析,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上海配套课题,No. 02DZ12106-207,2007-2007,主持;已结题
[13] CM1高速磁浮车辆监控系统研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 2007BAG02,2012-2015,主持;已结题
[14] 车载诊断系统与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研究,国家“863”计划子课题,No. 2004AA505271-4,2004-2005,主持;已结题
[15] 磁浮列车车载防撞装置研制,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上海配套课题,2006-2007,主持;已结题
[16] 车载监控网络接口规约侦析,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上海配套课题,No. 02DZ12106-301,2003-2005,主持;已结题
[17] 小波熵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故障检测与分类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04-2007,排名第2;已结题
[18] 小波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分析处理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00-2002,主研;已结题
[19] 3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研究、试验及试验-信息监控及诊断技术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 2006BAG01B05,2006-2010,排名第2;已结题
■ 省部级科研项目
[1] 电气化高速铁路接触网线谱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 NECT-08-0825, 2009-2011,主持;结题为“优秀”
[2] 多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分析与识别中的应用,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No. 101060,2006-2008,主持;已结题
[3] 牵引供电可靠性技术研究-空气动力对高速铁路大张力接触网波动性能影响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No. 2011J016-B,2011-2012,主持;已结题
[4] 多小波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No. 07ZQ026-012,2007-2009,主持;结题为“优秀”
[5] 计及风场的高铁接触网动态特性评估研究,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 2013-2015,主持;
[6] 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优化研究,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项目,2013J010-B,2013-2015,主要成员;
[7] 基于小波分析的输电线路单端量暂态保护技术研究,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No. 02GY029-039,2002-2005,排名第3;已结题
[8] 教育部创新团队研究计划,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2008-2010,主要成员;已结题
■ 其他项目
[1] 西南交通大学首届“竢实之星”人才培养计划,2007-2010,主持;已结题
[2] 西南交通大学“扬华之星”人才培养计划,2011-2013,主持;已结题
[3] 金牛区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化可行性研究,成都市金牛区软科学研究计划,2008-2009,主持;已结题
[4] 多导体传输理论下的高铁牵引网电气参数研究, 铁二院,2015-2016,主持;
[5] 牵引变电所3D培训仿真系统开发,成都铁路局,2014-2015,主持;
[6] 牵引变电所3D虚拟实训系统,西安铁路局,2014-2015,主持;
[7] 直流3kV牵引供电技术研究,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No.2014H01077,2013-2014,主要负责人;
[8] 接触网几何参数非接触测量系统软件开发,四川瑞峰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2012-2013,主持;已结题
[9] 多小波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No.2004B01,2004-2006,主持;已结题
[10] 多小波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2009年度聘请外籍教师学校重点项目,2009-2010,主持;已结题
[11] 中美电气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方法比较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项目,No.2009YY01,2009-2011,主持;已结题
[12]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SWJTU09ZT10,20010-2012,排名第2;已结题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 书籍著作
[1]Zhigang Liu, Zhiqiang Long, Xiaolong Li. Maglev Trains - Key Underlying Technologies. Springer Pres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ISSN: 2195-9862, 2015.
[2]刘志刚. Hilbert-Huang变换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15, 北京.
[3]孙忠国,刘志刚,丛琳,李庆祥. 铁路运输节能减排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北京.
■ 发明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24项,目前授权9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如下:
[1] 谱互相关系数的弓网匹配性能评估方法,授权号:ZL **7.0,权时间:2015.04,刘志刚、韩志伟、汪宏睿、宋洋
[2] 考虑空气阻尼的高铁接触线波动速度和张力确定方法,授权号:ZL**1. X,刘志刚、刘煜铖,韩志伟,侯云昌
[3] 高铁接触网棒式绝缘子不良状态检测的快速模糊匹配方法,授权号:ZL**0.6,刘志刚、张桂南、郭晓旭、韩烨、杨红梅
[4] 基于仿射不变矩的电气化铁路绝缘子片间异物污染故障检测方法,授权号:ZL**57.3,刘志刚、杨红梅、韩志伟、韩烨
[5] 基于二代曲波系数形态学条带能量法的绝缘子破损故障检测,授权号:ZL**05.9,刘志刚、韩志伟
[6] 基于曲波域移动平行窗的受电弓裂纹故障检测方法,授权号:ZL**0.3,刘志刚、陈坤峰
[7] 基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法,授权号:ZL**2.0,刘志刚、曾学强
[8] 一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电能质量分析方法,授权号:ZL **15.5, 刘志刚、李文帆
[9] 一种基于谱峭度的局部放电信号识别方法,授权号:ZL**9.0,刘志刚、陈刚
■ 软件著作
[1]《弓网动态特性高级谱特性分析软件》,登记号:2014R11L226591,刘志刚,韩志伟
[2]《基于LabVIEW的新型电能质量分析软件》,登记号:2014R11L226588,刘志刚,韩烨
■ 学术论文
2014年,仅列出第一、二作者的SCI和EI期刊论文:
[1] Zhigang Liu, Zhiwei Han, Yang Zhang, Qiaoge Zhang. Multiwavelet packet entr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mission line fault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2014, 25(11): 2043-2052. (SCI, IF: 4.378)
[2] Zhigang Liu, Yan Cui, Wenhui Li.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complex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s using EEMD and rank wavelet SVM.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DOI:10.1109/TSG.2015.23 97431. (SCI, IF: 4.334)
[3] Zhigang Liu, Qiaoge Zhang. An approach to recognize the transient disturbances with spectral kurtosi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2014, 63(1): 46-55. (SCI, IF: 1.710)
[4] Zhigang Liu, Zhiwei Han. Fault diagnosis of electric railway traction substation with model-based relation guiding algorithm,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4, 41(4): 1730-1741. (SCI,IF: 1.965)
[5] Zhigang Liu, Qiaoge Zhang, Zhiwei Han, Gang Chen. A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transient power quality combining spectral kurtosis with neural network, Neurocomputing, 2014, 125: 95-101. (SCI, IF: 2.005)
[6] Zhigang Liu, Qiaoling Hu, Yan Cui, Qiaoge Zhang. A new detection approach of transient disturbances combining wavelet packet and Tsallis entropy, Neurocomputing, 2014, 142: 393-407. (SCI, IF: 2.005)
[7] Zhigang Liu, Wanlu Sun, Jiajun Zeng. A new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method of power system based on EEMD and SS-PSO,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4, 24(3-4): 973-983. (SCI, IF: 1.763)
[8] Zhigang Liu, Xiao Geng, Zongming Xie, Xiaofan Lu. The multi-core parallel algorithms of wavelet/wavelet packet transfor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ower system harmonic analysis and data compression.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2014, DOI: 10.1002/etep.1992 (SCI, IF: 0.654)
[9] Yang Song, Zhigang Liu, Nonlinear modeling of high-speed catenary based on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cable and truss element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accepted. (弓网领域顶级期刊,SCI, IF: 0.872)
[10] Wenli Fan, Zhigang Liu, Pin Hu. A high robustness and low cost cascading failure model based on node importance in complex networks.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2014, 28(2): **(1-11). (SCI, IF: 0.627)
[11] Changdong Wu, Zhigang Liu, Hua Jiang. Catenary image enhancement using wavelet-based contourlet transform with cycle translation. Optik, 2014, 125(15): 3922-3925. (SCI, IF: 0.769)
[12] Changdong Wu, Zhigang Liu, Hua Jiang. The contourlet transform with multiple cycles spinning for catenary image denoising. TELKOMNIKA Indonesian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4, 12(5): 3887-3893.
[13] 刘志刚, 宋洋, 刘煜铖. 电气化高速铁路接触网微风振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录用
[14] 汪宏睿,刘志刚,韩志伟,宋洋. 电气化铁路弓网接触压力功率谱的特征提取. 铁道学报, 2014, 36(11): 23-28.
[15] 汪宏睿,刘志刚,宋洋.基于多次EEMD的电气化铁路弓网接触压力波长成分分析.铁道学报,录用.
[16] 宋洋,刘志刚,汪宏睿,侯运昌,韩志伟. 脉动风下高速铁路接触网抖振对弓网受流性能的影响. 铁道学报, 2014, 36(6): 27-34.
[17] 宋洋,刘志刚,汪宏睿. 高速铁路覆冰接触线气动系数研究与风振响应分析. 铁道学报, 2014, 36(9): 20-27.
[18] 宋洋,刘志刚,汪宏睿,姜静. 接触网三维模型的建立与风偏的非线性求解, 铁道学报,录用.
[19] 宋洋,刘志刚,汪宏睿,鲁小兵. 随机风场下高速铁路接触线风振疲劳分析, 铁道学报,录用.
[20] 王英,刘志刚,黄可,高仕斌. 计及机械和电气特性的弓网表面热流分析和计算. 铁道学报, 2014, 36(7):36-43.
[21] 王英,刘志刚,黄可,高仕斌,吴积钦,高仕斌.受电弓双滑板下的弓网电接触稳态热流分析与验证.铁道学报,录用.
[22] 王英,刘志刚,黄可,高仕斌.计及高架桥电气耦合的高速铁路过分相电磁暂态研究.铁道学报,录用.
[23] 刘煜铖,刘志刚,宋洋,韩志伟.高速铁路接触线静态气动力参数仿真计算研究与风洞试验. 铁道学报, 2014, 36(5):33-38.
[24] 侯运昌,刘志刚,宋洋,王英. 基于索、杆组合结构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三维静态模型. 铁道学报, 2014, 36(7):24-29.
[25] 张静,刘志刚,鲁小兵,宋洋. 高速弓网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 铁道学报,录用.
[26] 韩烨,刘志刚,韩志伟,杨红梅. 基于SIFT特征匹配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撑装置耳片断裂检测研究, 铁道学报, 2014,36(2):31-36.
[27] 韩烨,刘志刚,耿肖,钟俊平.基于HOG特征与二维Gabor小波变换的高铁接触网支撑装置耳片断裂故障检测.铁道学报,录用.
[28] 黄可,刘志刚,邓云川,王英. 计及高速铁路站内工况的车体过电压分布特性分析. 铁道学报,录用.
[29] 张桂南,刘志刚,郭晓旭,高仕斌. 高速铁路高架桥/隧道路段牵引网建模与分析.铁道学报,录用.
[30] 张桂南,刘志刚,刘文强, 韩志伟. 基于摄像机标定的非接触式接触线导高和拉出值的检测. 铁道学报, 2014, 36(3): 25-30.
[31] 张桂南,刘志刚,姚书龙,向川. 计及阻抗匹配的高速铁路车网级联系统稳定性研究. 电网技术, 录用.
[32] 刘文强,刘志刚,耿肖. 基于改进的粒子滤波算法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方法. 铁道学报,录用.
[33] 刘文强,刘志刚, 张桂南,韩志伟.基于摄像机标定与卡尔曼滤波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值修正. 铁道学报, 2014, 36(9):28-33.
[34] 杨红梅刘志刚.基于SURF特征匹配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撑装置旋转双耳不良状态检测,铁道学报,录用.
[35] 钟俊平,刘志刚,张桂南,韩志伟. 高铁接触网旋转双耳销钉状态检测方法研究. 铁道学报,录用.
[36] 高松,刘志刚,戴晨曦,胡珂珽.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的基于模型诊断方法研究. 铁道学报,录用.
[37] 鲁小兵,刘志刚,宋洋,韩志伟. 受电弓主动控制综述.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4, 14(2):49-61.
[38] 鲁小兵,刘志刚.受电弓主动控制算法适用性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录用.
[39] 鲁小兵,刘志刚,宋洋.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受电弓主动控制分析与验证.仪器仪表学报,录用.
[40] 王英,刘志刚,母秀清,高仕斌.升降弓电接触的接触线暂态热流建模与验证.仪器仪表学报,录用.
[41] 张桂南,刘志刚.基于角点匹配与谱聚类的接触网绝缘子破损/夹杂异物故障检测.仪器仪表学报,2014,35(6):1370-1377.
[42] 汪宏睿,刘志刚,宋洋,姜静.高速铁路接触线的气动参数仿真及其风振响应研究.振动与冲击,录用.
[43] 范文礼,刘志刚. 基于传输效率矩阵的复杂网络节点重要度排序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4, 49(2):337-342.
[44] 朱玲,刘志刚,胡巧琳,张巧革. 基于CWD谱峭度的暂态电能质量扰动识别研究.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4, 34(2): 125-131.
2012-2013年,仅列出第一、二作者的SCI和EI期刊论文:
[1] Zhigang Liu, Wenfan Li, Wanlu Sun. A novel method of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based on multiwavelet transform and multiple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2(2):271-277. (SCI, IF: 1.168)
[2] Wenli Fan, Zhigang Liu, Ping Hu. Identifying node importance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in complex networks. Physica Scripta, 2013, 88(6): 1-6. (SCI, IF: 1.032)
[3] 刘志刚,韩志伟,侯云昌,刘煜铖. 计及空气阻尼影响的接触线波动速度修正研究. 铁道学报, 2013, 35(1):41-45.
[4] 刘志刚,侯运昌,韩志伟,汪宏睿. 基于风场模拟的高铁接触网动态性能分析, 铁道学报, 2013, 35(11):21-28..
[5] 刘志刚,韩志伟. 基于AR模型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谱研究, 铁道学报, 2013, 35(12):24-29.
[6] 刘志刚,李文帆,孙婉璐. Hilbert-Huang 变换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 32(4):109-116.
[7] 刘志刚,曾嘉俊,韩志伟. 基于个体最优位置的自适应变异扰动粒子群算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7(5): 761-768.
[8] 刘志刚,刘欢,柳杰.计及风电场概率模型的多目标无功优化.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41(1): 197-203.
[9] 刘志刚,张巧革,张杨. 电能质量复合扰动分类的研究进展.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41(13):146-153.
[10] 张杨,刘志刚. 一种基于时频域多特征量的电能质量混合扰动分类新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34): 83-90.
[11] 张巧革,刘志刚,朱玲,张杨. 基于多标签Rank-WSVM的复合电能质量扰动分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33(28): 114-120.
[12] 韩志伟,刘志刚,杨红梅,韩烨. 基于二代曲波系数形态学条带能量法的绝缘子故障检测. 铁道学报, 2013, 35(3):36-40.
[13] 杨红梅,刘志刚,韩志伟,韩烨. 基于仿射不变矩的电气化铁路绝缘子片间夹杂异物检测. 铁道学报, 2013, 35(4):30-36.
[14] 张桂南,刘志刚,韩烨,杨红梅. 接触网棒式绝缘子故障检测的快速模糊匹配方法. 铁道学报, 2013, 35(5):27-33.
[15] 韩志伟,刘志刚,张桂南,杨红梅. 非接触式弓网图像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铁道学报, 2013, 35(6):40-47.
[16] 高松,刘志刚,徐建芳,何士玉,高仕斌. 基于模型诊断和专家系统的牵引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 铁道学报, 2013, 35(7):42-49.
[17] 赵飞,刘志刚,韩志伟. 随机风场对弓网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研究. 铁道学报, 2012, 34(10): 36-42.
[18] 赵飞,刘志刚,张晓晓. 基于有限元的高速弓网系统动态性能研究. 铁道学报, 2012, 34(8): 33-38.
[19] 陈坤峰,刘志刚,韩志伟.基于曲波域移动平行窗的受电弓滑板裂纹识别, 铁道学报, 2012,34(10):44-46.
[20] 韩志伟,刘志刚,张晓晓,刘煜铖. 基于EEMD弓网检测数据相关性的接触压力超标点分类, 铁道学报, 2013, 35(8): 25-30..
[21] 王英,刘志刚,范福强,高仕斌.弓网电弧模型及其电气特性的研究进展,铁道学报, 2013, 35(8): 35-43.
[22] 胡非,刘志刚,范福强,关龙. 配电网线路故障的基于模型诊断方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36(10): 56-60, 78.
[23] 李文帆,刘志刚,伍文城,何士玉. 基于Qt的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绘制软件设计.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37(7):72-76.
[24] 范文礼,刘志刚. 基于复杂网络的电网连锁故障模型研究综述.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36(16): 124-130.
[25] 范文礼,刘志刚.隐性故障对小世界电网连锁故障的影响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37(21): 22-28.
[26] 曾学强,刘志刚,符伟杰,赵飞. 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应用. 电网技术, 2012,36(2):121-125.
[27] 柳杰,刘志刚,孙婉璐.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概率评估及其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 电网技术, 2012,36(11): 134-139.
[28] 杨红梅,刘志刚,韩烨,韩志伟.基于快速鲁棒性特征匹配的电气化铁路绝缘子不良状态检测.电网技术, 2013,37(8): 2297-2302.
[29] 胡非,刘志刚,何士玉,杨红梅. 一种基于模型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搜索算法.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3, 33(1):81-84,90.
[30] 鲁晓帆,刘志刚,吴峰.多核系统的小波包并行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数据压缩中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3, 33(5):130-135.
[31] 陈刚,刘志刚,张巧革. 一种基于谱峭度的局部放电信号提取新方法.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3, 33(8):94-100.
[32] 关龙,刘志刚,王英. 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在基于模型配电网故障中的应用.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3, 33(9):89-93.
[33] 曾嘉俊,刘志刚,何士玉,杨红梅. 一种基于子区域粒子群的无功优化算法研究, 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 2012, 40(1): 37-42.
[34] 韩烨,刘志刚,李文帆.基于LabVIEW的新型电能质量分析软件开发.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 40(16):121-125.
[35] 关龙,刘志刚,徐建芳,王英. 基于模型的配电网故障诊断关键问题研究.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40(20):145-150.
■ 教改论文
[1]刘志刚,赵舵.中美大学电气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方法比较,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 34(3): 21-23.
[2]刘志刚,赵舵. 研究生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研究,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33(2): 15-16.
[3]刘志刚. 比较中美电气工程类研究生综合培养评价的启示, 四川省高教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2011.
[4]刘志刚.中美电气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制比较分析, 第六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2011, 161-165. (优秀论文奖).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科研学术
[1] 2004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 2005年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
[3] 2006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4] 2006年获得教育部“第十届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励”
[5] 2006年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6] 2006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1:1配套出国研修项目”计划
[7] 2007年入选西南交通大学首届“竢实之星”人才培养计划
[8] 2008年获得“第七届詹天佑专项基金科技奖”
[9] 2008年“教育部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10]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1] 2009年入选第八批“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2] 2010年入选西南交通大学“扬华之星”人才培养计划
[13] 2013年获得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14] 2014年入选江苏省丹阳市第六批“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团队)
[15] 2014年入选江苏省镇江市“331计划”第七批引进人才(团队)
[16] 2014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双创计划(创业类)资助
[17] 2014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首届“唐立新优秀学者奖”
[18] 2015年获得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度“科学研究奖”
[19] 2015年入选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 2015年获得《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2-2015年度“优秀编委”称号
■教育教学
[1] 2009年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2011年第六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其他
[1] 2007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党员”
[2] 2013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党员”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我们的实验室:信号处理与计算智能实验室(SPACI: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Lab)
SPACI是依托“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立足电力系统自动化和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专注于:高速铁路动车组-牵引网电气关系;高速铁路弓网动态性能、故障检测、状态评估与主动控制;新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载控制与诊断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合作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为电力系统和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 导师
刘志刚 教授/博导张静 副教授/硕导 韩志伟 讲师/硕导
■ 博士研究生
2009:韩志伟
2010:范文礼
2011:王 英、吴昌东、杨 艳
2012:鲁小兵、苏玉香
2013:邓云川、韩 烨、宋 洋
2014:张桂南、汪宏睿、刘文强
2015:廖一橙、黄 可、胡珂珽、段甫川
■ 硕士研究生
2004:张大波、张亚军
2005:李东敏、苏玉香、霍柏超、周治国、蔡军
2006:宋佳璟、陈 国、钟 炜、杨 华、高 强、姚 锋
2007:彭权威、谢 建、周登登、白玮莉、王 奇
2008:鲁晓帆、曾学强、胡 非、陈坤峰、符伟杰
2009:张 杨、柳 杰、陈 刚、赵 飞、关 龙、陈 波
2010:李文帆、孙婉璐、何士玉、杨红梅、张晓晓、曾嘉俊
2011:韩 烨、张巧革、侯运昌、范福强、刘煜铖、徐建芳
2012:张桂南、高 松、汪宏睿、朱 玲、刘 欢、胡巧琳、宋 洋
2013:刘文强、耿 肖、姜 静、崔 艳、戴晨曦、黄 可、谢宗洺
2014:李文慧、钟俊平、向 川、胡珂珽、姚书龙、段甫川、钟震远
2015:廖 峰、杨凯镜、林双双、陈隽文、宋小翠、成 业、胡冉冉
■ 工程硕士生
2008:邹联斌、黄超华
2009:刘志强、张 倩
2010:赵 晶
2011:陈鹏宇
2012:杜振强、鲍世海
2013:沈 芳、胡玉玲、盛建平、禹利荣
2014:胡积财、任鸿飞
2015:王 丹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 课程教学
博士研究生课程:《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
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专业外语》
本科生课程:《信号与系统》、《楼宇智能化技术》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English
■ 指导博士生
年级
姓名
工作地点
主要荣誉
2009
韩志伟
西南交通大学
博士创新基金、国家奖学金
2010
范文礼
清华大学博士后
■ 指导硕士生
年级
姓名
工作地点
主要荣誉
2004
张大波
合肥工业大学
四川省优秀硕士毕业生、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张亚军
江苏省中兴通讯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005
蔡军
四川省东方电气
周治国
北京泰雷兹
李东敏
国家电网公司运行分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苏玉香
浙江海洋学院
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霍柏超
海能达
2006
姚锋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宋佳璟
四川省阿尔斯通
施耐德电气集团暑期实习封面人物
钟炜
四川省资阳电业局
陈国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高强
重庆电力设计院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杨华
航空航天部302所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7
谢建
中交第二公路设计院
周登登
深圳奥意建筑工程设计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
白玮莉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
彭权威
四川省成都电业局
王奇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四川省优秀硕士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008
陈坤峰
河南省许昌供电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胡非
湖北省黄石供电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符伟杰
南车株洲电机机车研究所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鲁晓帆
浙江省金华电业局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曾学强
四川省成都电业局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009
柳杰
山西省太原供电公司
张杨
浙江省电力设计院
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优秀硕士研究生
关龙
安徽省电力设计院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陈刚
四川省资阳供电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赵飞
四川省眉山电力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010
曾嘉俊
广东省佛山供电局
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李文帆
西南电力设计院
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
孙婉璐
中石油西南管道公司
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
何士玉
天津地铁集团
杨红梅
陕西省西安铁路职业学院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张晓晓
北京四方继保
2011
张巧革
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2次)
刘煜铖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
徐建芳
江苏省丹阳市科技局
侯运昌
北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范福强
四川省德阳电力公司
陈波
军队
韩烨
西南交通大学读博
四川省苗子工程、博士创新基金、国家奖学金、Brigham Young University-Provo联合培养
2012
张桂南
西南交通大学读博
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
汪宏睿
西南交通大学读博
研究生创新实验实践、国家奖学金、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联合培养
宋洋
西南交通大学读博
轨道交通拔尖人才、博士创新基金、国家奖学金、Liverpool University联合培养
高松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国家奖学金
朱玲
深圳市政设计院
国家奖学金
刘欢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胡巧琳
专利局四川审查中心
国家奖学金
2013
刘文强
西南交通大学读博
四川省苗子工程、国家奖学金
截止2014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2人。其中:主持四川省苗子工程3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四川省优秀硕士毕业生2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5人次,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2人,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6人等。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Home Personal Research Publication Award&Honors Team TeachingEnglish
Basic Information
Liu Zhigang Professor
Professor; Ph.D supervisor
Contact Information
Add: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P.R. China
Tel:**
E-mail:liuzg@swjtu.cn
Link:SPACI: Singal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Lab
■ Individual profile
Liu Zhigang, Ph.D., Professor and DoctoralSupervisor, was born in November, 1975. He received Bachelor Degree of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and minored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1997, and respectively received Master Degree and Doctor Degree in 2000 and 2003. He became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03 and a professor in 2006, and was a visiting scholar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in 2009-2010. Scientific ResearchAward:New CenturyExcellent Talent Project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 (2008); AcademicandTechnology Leader in Sichuan Province (2015); Outstanding YouthLeaderof Training Program of Sichuan Province (2007);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for “Shishi Star” and “Yanghua Star”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2010); SecondPrize of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f Ministry of Educationof HigherSchool (2013); The First Prizeof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Achievements inSichuanProvince (2009);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mination (2006); The Seventh Zhan TianyouPriz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pecial Fund (2008), etc.
Academic Achievement:Professor Liu takes charge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High-speed Railway Joint Fund Major Project,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Projects, Subproject of National 863 Program, Subproject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Program,Fok Ying-Tong Education Fund of Education Ministry, Railway Mini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gram, Sichuan Youth Fund, etc.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50 SCI and EI papers, and has 9 authorization invention patents and 2 software copyright. He published an academic book in Chinese and an academic book in English.
Correlative Teaching:The keynote speaker of doctoralcourse “Non-stationary random signal analysis”, postgraduate course “Modern signal processing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course “signal and system”. In 2014, Professor Liu has cultivated 2 doctoral students and 42 postgraduates, where 15 students has achieved national scholarship, 2 students have achieved “OutstandingGraduate Postgraduate in Sichuan Province”, 1 student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Sichuan Province”, 6 students have achieved “Excellent Graduate Postgraduate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2 students have achieved “Excellent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etc.
AcademicPart-time:Sichuan Youth Federation Member; Standing Council Member of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uth Federation; Council Member of Sichu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mart Gri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nd other journals; IEEE Member; Senior Member ofChinaElectronic Institute; Program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and SectionExecutive Chairman of serval internationalconferences; reviewer of more than 50journals.
Social Service:The reviewer of nation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expert reviewer for education mini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ject;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ommittee, national scholarship committe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eg. Sichuan Province, Anhui Province, Fujian Province, ShanxiProvince, Chongqing City; EIA expert of 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center; evaluation expert of many domestic subways; expert reviewer of southern power gridproject, etc.
■ Main Research Area
(1) Elec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 Multiple Unit and Traction Supply Network in high-speed railway;
(2)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s dynamic properties, fault detection, status assessment and active control in high-speed railway;
(3) Power qualityof power system considering grid-connect of new energies;
(4) Vehiclecontrol and diagnosisnetwork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system, etc.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