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吕红亮

四川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5-12-18




吕红亮,男,1977年10月生于甘肃省泾川县。在四川大学考古系获得学士(2000)、硕士(2003)及博士(2007)学位,2008年留校任教。现任四川大学考古系副教授,考古系副系主任,兼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南方民族考古》编辑。研究兴趣为史前考古,在区域上特别聚焦于青藏高原、中国西南山地,对东南亚考古与南亚考古有浓厚兴趣。曾在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及人类学系(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担任访问学者,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3-2005/2006-2007)担任研究助理。邮箱地址, scottscu@gmail.com



二、研究信息

研究方向 西藏史前史、西南史前史、石器分析

学术出版

专著

1. 吕红亮:《跨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西藏西部史前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年。

2. 霍巍、王煜、吕红亮:《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吕红亮编译:《中国西南及东南亚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

文或专书章节

1. Jade D’Alpoim Guedes, Lu Hongliang, Anke Hein, Amanda H. Schmidt, Early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wheat and barley as staple crops on the margi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5 Vol.112:18,pp.5625-5630, doi: 10.1073/pnas.**(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

2. 吕红亮:《西藏西部早期墓葬研究》,《考古学报》2015年第1期。

3. 吕红亮:《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的狩猎采集者》,《藏学学刊》第11辑,2014年,第1-27页。

4. 吕红亮:《石器技术与生态适应:香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10辑,2014年,第21-44页。

5. 吕红亮:《西藏新石器的跨喜马拉雅观察》,《考古》2014年第12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6. Hongliang Lu, Xiaoying Zha, “Rethinking the Crescent-Shaped Exchange Belt –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since Tong Enzheng”, in Reconsidering the Crescent-Shaped Exchange Belt: Method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Material Concerns of Long-Distanc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 Thirty Years after Tong Enzheng, Oxford: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 2014。

7. Lauren Urgenson,,Amanda H. Schmidt, Julie Combs, Stevan Harrell, Thomas Hinckley, Qingxia Yang, Ziyu Ma, Li Yongxian, Lu Hongliang, Andrew MacIver,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Conservation and Meadow Ecology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Sichuan, China ,Human Ecology ,2014, Volume 42, Issue 3, pp 481-491.

8. 吕红亮:《西藏浪卡子金器再认识》,《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9. Jade d'Alpoim Guedes, Hongliang Lu, Yongxian Li, Robert N. Spengler, Xiaohong Wu, Mark S.Aldenderfer, Moving agriculture onto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September 2014, Vol.6: 3, pp 255-269.

10. 吕红亮:《西喜马拉雅青铜器初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2期。

11. 吕红亮:《2011田野考古领队班的收获与反思》,《中国文物报》2012年10月10日第3版。

12. 吕红亮:《穹庐与拂庐:青海郭里木棺板画帐篷图像试析》,《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3期。

13. 吕红亮:《西藏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模式》,《考古》2011年年第3期。

14. 吕红亮:《西喜马拉雅地区岩画欧亚草原风格再检讨》,《考古》2010年第10期。

15. 吕红亮:《西喜马拉雅地区的立石遗迹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

16. 吕红亮:《再造眼睛:史前眼睛信仰的探索》,《东南考古研究》第五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0年。

17. 吕红亮、李永宪、陈学志、杨青霞、王燕:《汉代川西北高原的氐人聚落:九寨沟阿梢垴遗址考古调查试掘的初步分析》,《藏学学刊》第六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 Amanda Henck,James Taylor, Lu Hongliang, Li Yongxian, Yang Qinxia, Barbara Grub, Sara Jo Breslow, Alicia Robbins, Andrea Elliott, Tom Hinckley, Sarah Widder, Hu Xinxin, Jian Daijun, Liao Xun,Hillslope terraces and swidden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Sichuan,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Quaternary Research, 2010,vol.73:2,pp.201-207.

19. 吕红亮:《石器》,李映福主编:《酉阳清源》,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 吕红亮:《西藏带柄铜镜补论》,《藏学学刊》第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 霍巍、张长虹、吕红亮:《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佛教考古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4期。

22. 赵德云、吕红亮、代丽娟、冷文娜、李永宪等:《四川昭觉县四开乡墓葬调查和发掘报告》,《考古》2009年第4期。

23. 吕红亮:第九章《居住遗址》,《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32-246。

24. 吕红亮:《当石器研究成为一门专业:王幼平著<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评介》,《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

25. 吕红亮:《西藏西部阿里丁东遗址相关问题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26. 吕红亮:《西藏阿里丁东居住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11期。

27. 吕红亮:《香港新石器时代斧锛生产系统的重建:以西贡沙下遗址为例》,《华夏考古》2007年第4期。

28. 吕红亮:《直面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桃李成蹊集〉读后》,《考古》2005年第1期。

29. 邓聪、吕红亮、陈玮:《以柔制刚:砂绳截玉考》,《故宫文物月刊》(台北)Vol.23:1(2005),页70-83。

30. 邓聪、吕红亮、陈玮:《以今鉴古:玉石的切割实验》,《故宫文物月刊》(台北)Vol.22:12(2005)页76-89。

31. 吕红亮:《中国境内考古出土蚀花石珠述论》,霍巍、王挺之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46-175页。

英译汉

1. 傅罗文:《专业化生产:若干基本议题》,《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阿尔特:《攀登过去:西喜马拉雅第一具干尸的考古发现》,《藏学学刊》第3辑,2007年。

3.傅罗文:《兴隆洼玉器与价值起源》,《玉器起源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

译校

1. 皮埃尔法兰西斯科?卡列宁:《作为考古学家的图齐》,《藏学学刊》第8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查尔斯?海汉姆:《东南亚青铜时代的起源》,《南方民族考古》第九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3. 乔伊斯?怀特:《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新论》,《南方民族考古》第七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4. 罗伯特·强南:《中国西南游牧考古刍议》,《南方民族考古》第七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5. 查尔斯·海汉姆:《东南亚青铜时代断代》,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6. 孟露夏:《公元前5-前2世纪成都平原的社会认同与墓葬实践》,《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研究基金

1. 2014年11月,“吐蕃文明探源:山南雅砻河流域考古调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自拟项目。

2.2014年5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资助。

3.2014年2月,“宝墩遗址2013年四川大学考古实习资料整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项目。

4.2011年8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海外会议项目资助,举办“青藏高原史前研究国际会议”(共同申请人: Rowan K.Flad、李永宪)。

5. 2010年11月,“中国西南的早期移动人群考古”获四川大学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青年学术人才计划资助。

6.2009年11月,“跨西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之青年项目资助,已结项。

7.2006年5月-2007年2月,获香港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杰出研究生奖学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从事“石器技术与生态适应:香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研究”。

8.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史前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人李水城教授)。

9.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人霍巍教授)。

10.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西藏考古》第一卷”(主研之一,主持人霍巍教授)。

11. 2009年,九寨沟联合实验室研究项目“阿梢遗址考古研究”(主研之一,已结项,主持人:李永宪教授)。

12. 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1至13世纪西藏西部佛教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 主研之一,已结项,主持人霍巍教授)。

教研获奖

1.2008年获四川大学教学实习先进指导教师二等奖。

2.2010年获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3.2010年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人文社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多人奖,排名第五)。

4.2011年获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5.2013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奖,排名第五)。

6.2013年获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7.2014年获四川大学教学实习先进指导教师一等奖。

会议发表

1. 2014年9月25日,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卡若与马家窑》。

2. 2014年9月7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多学科视角下的文化研究样态”,发表《考古学中的“考古学文化”》。

3. 2013年9月15日,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13年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论坛”,发表《卡若与藏王陵》。

4. 2013年6月18-20日,澳门,“澳门黑沙史前轮轴机械及相关问题国际会议”,发表《四川盆地商周时期的玉器管钻技术及考古中的实心钻》。

5. 2013年2月27-3月2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交流研讨会”,发表《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再思》。

6. 2012年6月7日,日本福冈,九州大学,第五届东亚学考古学会议,提交“Rethinking the Crescent-Shaped Exchange Belt –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Since Tong Enzheng”。

7. 2011年8月23日,四川成都,四川大学,“青藏高原史前研究国际会议”,发表“Trans Himalayan Interaction in prehistoryNew Perspectives”。

8. 2010年4月28,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东亚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讲座”, 发表“Transhimalyan Interaction during the 1st millennium BC

9. 2010年4月21,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讲座”发表Transhimalayan Interaction in prehistory.

10. 2010年4月16,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第75届全美考古学年会发表“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t a Han Dynasty Settlement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Sichuan

11.2011年4月2,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东亚考古讲座”发表Archaeology in Margin: Recent advance of Tibet prehistory

12. 2009年4月于成都“跨社会体系——历史与社会科学叙述中的区域、民族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公元前第一千纪跨西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考古》。

13. 2007年12月2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第四届南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再造眼睛:史前眼睛崇拜的探索》。

14. 2007年4月10日于四川大学博物馆“越南的民族与考古”专题报告会发表《越南北部考古学习纪要》。

15. 2007年1月10日于香港文物探知馆“香港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考古奖学金专题报告会”发表《香港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技术类型与生态适应》以及《岭南地区全新世砾石石器的变迁》。

16. 2005年1月6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海南民族考古调查见闻》主题报告会发表《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工艺调查》。

17. 2004年12月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东南考古研讨会”发表《实验考古学——玉器的切割实验》。

18. 2003年11月于深圳参加清华大学等主办之“中越文化交流及汉字传播国际研讨会”发表《论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手镯》。


相关话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