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1



 

电子与信息技术学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现有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与可视化和理论物理等5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该学科依托教学平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科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1人,“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室2人,讲师及以下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课程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专业教师的20%,硕士学位32人,占专业教师71.1%。拥有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3人,省135高层次人才1人,校123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明德奖获得者1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校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10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12人。学科点先后承担并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项。已完成项目10项,成果鉴定5项,其中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2项;在研项目22项,主持项目经费近52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13篇,其中SCI收录58篇,EI收录26篇,核心84篇;申请国家专利2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两项专利获国家轻工博览会银奖;出版高校教材5部,著作2部。

 

 

自然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9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人文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4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3方面: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本专业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教师中博士3 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研究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传播工作,是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GIS应用研究学术团体,并且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龙羊峡库区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青海沙漠的动态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今后将根据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地貌复杂的特点,应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动态规律,为青藏高原灾害预防、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2)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药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6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1项,青海省级项目20项。近3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8篇,参编专著5部,获省级成果10项。

 

生态学

              本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特色是:(1)高原植物在低温、低气压和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适应机制;(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3)特殊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研究,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机制。(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目前,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和保护、生态遗传学。本硕士点所依托的生地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10多项,新建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一年内获得来自国家、省级支助款项以及日元货款共计1800多万元。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

 

动物学

《动物学》是生物学重要二级学科之一,以动物演化和发展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包括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进化、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着重于动物学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进展。目前为青海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开始获准硕士研究生招生,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即动物系统分类、动物生态学、动物生理生化、动物生理生态。

青藏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的作用,使得所演化孕育的高原动物在种类区系、生理生态、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高山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有的生物学规律。动物学专业的四个研究方向均立足于此。(1)动物系统分类方向着重于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环境孕育的动物资源的种类、区系组成以及保护生物学问题。(2)动物生态学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及极端地理环境下特有动物的生态适应、进化模式、保护遗传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制定。(3)动物生理生化方向着重于高山动物氧传递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比较高山土著与移居动物代谢调控差异的研究以及高山特有动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4)动物生理生态方向以高原特有土著动物、平原引入高原子代动物和家畜等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进行神经内分泌对动物低氧适应调节机理的比较生理学研究和血液中氧传递调节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随着新一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生命科学各领域研究的基础,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作用。本专业研究方向以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为基础,主要研究高原植物抗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适应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高原植物特殊的生长发育调节机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入发掘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珍贵中草药及藏药药效成分的次生代谢分子调控机理,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或培育抗逆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以及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转移药效相关基因等提供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体育

学科教学(体育)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依托我校教育学和体育学资源,以体育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重点,学习和研究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体育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又能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竞赛组织和学校体育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团队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是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科队伍。

 

体育教育训练学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是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生,主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能够胜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领域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教学团队研究方向稳定,研究特色鲜明,已形成“篮球理论与实践”、“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保健与健康”、“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武术理论与实践”五个培养方向。导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优秀教练员1人。团队全体成员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6部。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教育部规划办课题、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课题总计1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该硕士点是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70篇,出版专著15部、教材10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1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贵的藏文典籍资料800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古典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学研究、藏族文艺学研究。

 

 

 

跨语言文化研究

跨语言文化专业批准于2012年,2014年起正式招生。该专业主要就中西方文学、语言学、文化学与翻译等领域的一些前沿性课题开展跨语言、跨文化研究,将多学科知识、方法融合,使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效衔接。主要有跨文化与西方文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等研究方向。该专业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均为硕士。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发表论文多篇。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他们不仅能够胜任高校、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还能胜任科学、新闻、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工作。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本硕士点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教学团队共9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本学科具有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的性质,运用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外语教育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成果,研究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原理、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和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等内容。本专业重视运用现代教学与研究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为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层次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英语骨干教师,为推动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话题/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