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1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民俗学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是青海省唯一的民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于2003年,2004年起招生。国内权威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于2006年第6期曾专文评介本学科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教学团队12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1人,其余均为硕士。数位教授被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从学术资源方面发挥资政作用。近年来出版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青海花儿大典》等多部专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985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项目等14项。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多位著名民俗学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教学工作,还与日本、美国等民俗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平、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从事民俗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化宣传、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的专门工作。

 

文艺学

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心雕龙研究”、“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学术带头人赖振寅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颇有研究,尤其在“红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10篇“红学”系列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提出的很多观点得到诸多“红学”大家的认同,曾先后获得多项省级科研奖励,现主持一项、参与三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10部。左克厚教授系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研成绩显著,曾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月刊》、《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刘晓林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变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思潮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代教育体制的相互联结、渗透研究,在现代左翼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现代知识分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等课题研究中成果突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2003年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三等奖,2005年获得中组部“西部之光”项目资助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赵志义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文学思潮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升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雒海宁教授致力于文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研究,尤其擅长于应用现当代文艺学方法阐释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甘肃社会科学》等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学术骨干甘生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业绩突出,先后在《文汇报》、《北方论丛》、《文艺评论》及《名作欣赏》等各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参与著作5部,参撰总字数逾40余万字,其中《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一书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发行量逾百万册。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现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本学科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古典文献学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三个稳定的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和隋唐五代文学与文献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以地方文献研究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特色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地位。本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近年来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并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事文献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文献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献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党政管理、各级学校等种类和部门工作。

 

中国古代文学

青海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2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近年来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完成及在研省级项目十余项。在《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编写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1年恢复硕士招生,迄今已发展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西古代文论比较、中国诗歌研究8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毕业学生的科研成果较突出,考取博士生的人数较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30余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为深厚学术积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老一代学者范泉教授为核心,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的编纂、出版为标志,确立了该研究方向在青海省内的优势地位,涌现了诸如范亦豪的老舍研究、张建生的鲁迅研究、陈丙寅的现代诗歌研究等一批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中青年学者紧密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现代左翼文化与现代文学”、“西部地域文学”、“大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思潮”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期与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进行合作,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现联合开设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近现代文学思潮”、“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史”、“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等五个研究方向。

 

中国史

本学科1994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014年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队伍整齐,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省级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人。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硕士学位,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人博士在读。本学科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先秦史、唐宋史、明清史、西北区域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法制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本硕士点配备有专业资料室,订有专业学术期刊十余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多年来,中国史学科已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各级学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专业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为专业背景,着重探索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涉及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实践操作,涉及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也涉及语文的未来,注重语文过程的最优化、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设置与整合、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语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本专业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力求探究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青海省较早倡导和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的教学单位,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传统专业课程。自2005年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以来,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入正规、扎实有效,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逐步强大。在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时,重新整合和调整教学资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从年龄、职称、学历各方面来看,结构优化,构成合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前景也较为广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师范教育狠抓质量的形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值得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

 

学科教学·语文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语文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掌握语文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教学发展前沿专题、语文教育文化等。

 

学科教学·历史

历史学科1994年成为我校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积淀最雄厚,学术影响最大,教学与研究力量最强的学科。近20年来,本学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中国藏学》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以《奴隶社会并非人类社会必经历史阶段研究》、《青海通史》、《中国僧官制度史》、《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秩序与情感的冲突:解读清代的亲属相犯案件》等为代表的30多部学术专著。这些成果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本学科在先秦史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佛教社会史、法律社会史等领域等也有长期的积累,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突出成果。近五年,本学科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先后有3人获国务院特殊专家称号,1人获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学科队伍2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3人,有硕士生导师9人。是一支具有良好学科与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

 

中国哲学

本硕士点于2003年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已毕业研究生102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省级科研课题14项,校级科研课题8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受到学校多项多次表彰,2015年被学校确立为重点发展和支撑学科。现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藏族宗教文化、佛教哲学与藏传因明等7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相关话题/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