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11)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1



公保拉旦  教授

公保拉旦,男,藏族,1964年8月出生,青海尖扎县人,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藏汉双语)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藏汉双语物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汉藏科技翻译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物理学词汇藏文国家标准研究”,省级科研项目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藏文版)”,省级科研项目“物理学藏文术语”,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主编、副主编及参与编写并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1篇。其中负责编译的《光学》教材2007年获青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参与的科研成果“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藏文输入编码的研究”于2002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事藏汉双语物理及科技藏语翻译研究工作以来,多次参与藏、青、川、甘、滇五省区物理学藏文名词术语和物理教材的编译审读工作,具有一定影响。在教学研究中,积极参与民族地区藏族学生藏汉双语物理学教学与改革,为培养具有藏汉双语教学技能的物理专业本科师资和科技翻译人才做出了成绩。

陈必清  教授

陈必清,男,1963年3月出生,硕士,教授,中国化学学会会员,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创新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环境友好功能材料和新型储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开发研究工作。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和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在《 Trans.Nonferrous Met.Soc. 》、《Electrochemistry》、《Rare Earth》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多篇被 SCI和 EI 收录。

陈元涛  教授

陈元涛,男,1973年11月生,博士,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政协青海省委员,青海省首批自然学科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和高原特色资源开发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火炬”计划、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青海省高新技术项目和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有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本课题组成功实施了青稞麦绿素、青稞胚芽油、亚麻木酚素、高纯亚麻籽胶、高含油率亚麻油微胶囊和高纯亚麻酸的产业化,与中科院联合培养多名博士研究生。

杨林  教授

杨林,男,(1962.8-),青海人,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从事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配位化学和化学计量学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编写了《环境监测实验》校内教材一本。

薄海波  教授

薄海波,女,1962年12月出生,中科院理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副教授,分析化学硕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和研究工作,在色谱类仪器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主持研究制定了“GB/T 22983-2008牛奶和奶粉中六种聚醚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2958-2008河豚鱼、鳗鱼和烤鳗中角黄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和“GB/T 22994-2008牛奶和奶粉中左旋咪唑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三项国家标准,以及两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976-2007进出口水果和蔬菜中嘧菌酯残留量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中英文)和“SNT 2237-2008进出口食品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残留量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质谱法(中英文)”。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3项,在《分析化学》、《色谱》、《食品科学》和《分析实验室》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多篇

尹大学  教授

尹大学:男,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绿色催化剂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方向有:新型有机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功能高分子单体的合成与应用。主持完成过国家自然基金、国家 863 项目的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青海省科委课题等项目。

张炜  教授

张炜,女,教授,硕士,中国化学会会员,青海省级骨干教师,“小岛奖励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提取和产业化开发等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6项,现主持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和青海省重点科技公关项目2项。近年来在《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食品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

郭承育  教授

郭承育,女,1965年7月生,硕士,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主讲《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和《结构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 2项,省级科研课题 4 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两篇为SCI收录期刊。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曾被授予“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称号,现为《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无机化学》校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化学专业负责人。

刘峰贵  教授

刘峰贵,男,1966年出生,教授,199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青海省省级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西部之光”人才培训计划高级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资源学会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环境学基础》、《植物地理学》、《青海灾害地理》、《自然资源学原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授课任务。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多项,现为校级骨干教师,至今已在《地理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人类环境学》等学术专著5部,参与和完成科研项目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曹广超  教授

曹广超,男,教授,理学博士,1971年2月出生,山东苍山人。地理学博士生导师,青海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青海省十一届政协委员,青海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第三批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校“135”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才人选(第一层次),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地区环境变化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高原地区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西部之光”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项目研究区集中分布于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等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敏感区,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Geomorphology》、《地理学报》、《沉积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赖忠平  教授

赖忠平,男,汉族,理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968年11月生于江西省安远县。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200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优等生);是国家优秀留学生(2004年),德国洪堡学者。2007年11月回国。曾应邀访问过英国、丹麦、德国、美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波兰和印度等国家。研究兴趣主要有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化、释光年代学、古人类考古、地质灾害等,研究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中国北方沙漠、及欧洲黄土等。是国际权威刊物Quaternary Research(IF=2.7)和Aeolian Research副主编,并在国际SCI刊物Geochronometria上任物理学编委。在国际SCI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完成及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陈克龙  教授

陈克龙,男,汉族,安徽巢湖人,青海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外长。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2003-2005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2006-2007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内访问学者,2010-201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生态中心内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全球变化、高原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的教学和研究。至今已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9篇),先后主编出版《生物地理学》等专业学术论著2部。已参与完成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鄂崇毅  教授

鄂崇毅,男,土族,出生于1979年2月,青海民和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 2001年7月-2004年1月担任地理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2003年9月-2006年6月青海师范大学读硕,2006年9月-2009年6月兰州大学读博,200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近三年,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目前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一项,青海师范大学创新项目一项。先后在国际SCI刊物《Quaternary Geochronology》,《Environmental Ge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STUDIA UNIVERSITATIS BABES-BOLYAI, GEOGRAPHIA》发表论文6篇,发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多篇,担任《Environmental Ge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审稿人。

侯光良  教授

侯光良,男,汉族,青海大通人,1972年生,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演变与人类响应-适应;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西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励各1项,多次获青海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2011年青海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在权威刊物《地理学报》发表学术论文5篇,现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人类响应-适应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曹生奎  教授

曹生奎,男,汉族,197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2年获得青海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

赵霞  副教授

赵霞,女,1975年7月出生,副教授,理学博士。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同年进入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生土壤地理、环境影响评价、自然资源评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目前主持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青海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横向合作项目一项;参与科研项目2项。近期发表论文3,参与编写著作2部。
相关话题/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