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出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校党委宣传部特在校内全媒体平台组织推出“回眸十三五,开启新征程”主题宣传报道活动,讲述全校上下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擘画“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用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崭新篇章!
立德树人优化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强化内涵建设
——传媒与艺术学院“十三五”发展纪实
(记者 李彦,通讯员 王胜源)“十三五”以来,传媒与艺术学院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着力面向数字媒体时代,持续推进文、艺、工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固本培元:党建引领作用有力发挥
“十三五”期间,学院切实承担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专业思政与德育模式,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开展国情教育专题讲座、“美丽乡村”专题摄影实践,以及“十九大精神宣讲边疆行”“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脱贫攻坚”等特色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融通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构筑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院党委获评2018年阜新市先进党组织,2017-2019连续三年获评校统战部“先进集体”称号,“迎党的生日、讲战役故事、悟初心使命”获评校级“主题示范党日”,另有微党课被评为校级“精品微党课”;院团委2019年获评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2020年“青春筑梦,爱心护航”支教残联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普传四方”社会实践团队入围“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一期活动;广电系教工党支部获得省委教育工委“红旗党支部”“样板党支部”,校“红旗党支部”“样板党支部”“先锋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行稳致远:专业升级改造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学院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文工交叉、技术见长”的办学理念,修订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与第二课堂改革,建立健全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播电视学专业立足新闻学院部校共建机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施“四向融合”——“文工融合、新旧融合、院媒融合、知行融合”的新闻教育教学改革;动画专业发展“工业动画”与“影视动画”两个专业方向,不断优化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校《本科专业状态评价分析报告》显示,广播电视学专业上升22个位次,进步幅度全校最大;2017年广播电视学专业获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家,并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显示的全国176所高校中位居13名。动画专业师生承担完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6煤炭安全规程》多媒体动画制作项目,项目成果在全煤系统发行;参与完成的我国首部抗美援朝题材系列动画片《最可爱的人》获得国产动画最高奖项“少儿节目精品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一等奖;2018年获批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学院新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一步布局“文、工、艺”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路向。




内涵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院始终坚持以师资队伍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注重师德师风与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十三五”期间,引进或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5人;教师承担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1项,横向课题共8项,项目经费200余万元,发表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承担完成省级以上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广播电视采访》等4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电视摄像》获评校级“金课”并上线“学堂在线”慕课平台;1位教师入选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位教师入选辽宁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位教师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重点人才1人);10人次获评校“教学标兵”“优秀教师”“大学生良师益友”“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此外,6位教师赴北京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8位教师参加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



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学院坚持走“对外合作、开放办学”之路,对外交流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校地合作方面,2017年,阜新市委宣传部与学校签订新闻学院共建协议,双方决定围绕共建精品课程、共建骨干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和共建研究智库等内容,共同架构院媒协同的育人机制;在境外交流合作方面,学院与台湾世新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期间选派13名学生到世新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学习研修活动,1名学生被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与我校“2+2”本科双学位项目录取;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北京完美世界、光宇游戏、人民网辽宁分公司等优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7家,同时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可视化设计”“融媒创新”“数字漫画”等6个工作室,设立记者工作站1家,构建了“校企联合实训”的实践教学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演练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通过“新闻大讲堂”等平台机制,开展系列学术交流活动30余次;遴选17位业界导师,实施“业界导师进课堂”活动,开展“互补型”双师授课及实习实践联合指导等教学活动。



以本为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院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广播电视学专业围绕“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制作、新媒体应用”四方面核心能力培养,动画专业围绕“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漫画插画、可视化设计”等核心能力培养,构建了贯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项达47项,120余人次;获得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82项,380余人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14项;学生获评省优秀毕业生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人次;累计培养毕业生6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对口率逐年上升,就业单位包括各级广播电视台、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以及腾讯、京东、抖音、快手、完美世界等知名企业;考研录取人数40余人,就读高校包括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学府。



立德树人不忘本来,学科交叉面向未来。展望“十四五”,传媒与艺术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找准发展目标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高质量内涵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素材来源:传媒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