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老师首先发言,指出当今文学批评越来越同质化的问题,批评话语变得工匠化、技术化,而失去了个人鲜明的特色,认为文学的阅读和评论中,不要过分重视西方文艺理论的工具性。王彬彬老师还对当今文学界产生思考:“没有对文学的酷评与苛评,一个时代的文学如何进步呢?”
王春林老师也认为文学评论需要酷评的声音,而且酷评需要学理性的支撑。当今文学批评强调学术的规范化,反而缺少了思想性,一个优秀的批评家要对这个时代有准确的把握性,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最终表达其对时代的思考,同时指出,不仅我们时代的评论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而且文学创作中亦是如此。王春林老师以自己研究的长篇小说领域为例,分析了中国现代以来长篇小说的三个高潮时期,以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觉,并提出作家的代际表述。
何平老师表示“代际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将70年代以后的作家划为一代,认为他们是“改革开放”后的儿女们。网络时代以来,文学研究更是呈现了一种对论文过度利用的现象,文学期刊也存在相应的用稿问题。何平老师以自己在《花城》上的专栏为例,呼吁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能够互促进步,认为“如果没有新青年,就不会有新文学。”
三位嘉宾老师在自由随性、又不乏深刻思考的交谈中迎来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同时对大家的阅读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深入文本、注重个人的阅读体验和独特性、如何利用文学理论等,使学生们收益良多。当谈
在师生交流环节,一位研三同学就自己毕业论文中的研究对象向老师们进请教,王春林老师认真地以自己所研究的“田园叙事”为脉络,梳理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此启迪该同学的研究。
最后,张学昕老师总结本次对谈,认为好的作家是珍贵的,我们要珍惜和呵护,作家和评论家是一种“双轨制”的关系,将作家与评论家比作火车的两道铁轨,共同撑起文学这趟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