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景观过程组研究团队基于1970-2010年中国区域695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计算4种不同的干旱指数评估不同时间范围(月、年)与不同区域(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及不同海拔区)的极端干旱频率,系统地量化了蒸散发和时间尺度(3和12个月)及其交互作用对极端干旱频率评估结果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年极端干旱频率的评估结果主要受到蒸散发的影响,月极端干旱频率的评估结果则由蒸散发和时间尺度共同影响;2)蒸散发主要影响极端干旱评估结果的时序波动,时间尺度影响极端干旱评估结果的空间变异;3)干旱区和3500m以上的区域影响极端干旱频率评估结果的因素与其它区域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区域极端干旱的影响,实现水资源合理调度和有效抗旱减灾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结果以“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imescale selection in assessing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n conterminous China”为题发表在Atmospheric Research (IF = 5.369)期刊上。景观过程组助理研究员马天啸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梁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8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33027和31971486)的资助。

图1蒸散发、时间尺度及其交互作用的相对重要性

图2不同气候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