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白山35-200年森林演替序列,分析不同土层碳(氮)组成、胞外酶活力、真菌和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研究发现,随演替时间增加,凋落物层碳/氮比值上升,氮含量、酶活力、真菌多样性下降,偏好难分解组分菌群比例上升。次表层碳氮有效性、酶活力和微生物多样性则在演替中期最低、表现极强寡营养生境特征,而在演替后期呈增加趋势。有机质层与土壤层之间养分状况与微生物组成差异甚至相反演替特征,说明微生物群落“过滤效应”影响自上而下有机物质交换过程。
成果以Soil depth-dependent C/N stoichiometry and fung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long a temperate forest succession gradient为题在“Catena”在线发表。生物多样性组(菌物)副研究员白震和天然林生态组副研究员叶吉为共同第一作者,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颜绍馗和生物多样性组(菌物)袁海生研究员为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图1.林龄35、82和>200年(y);土层背景由深至浅(自上而下)分别为O、A和B层
A. 碳、氮和碳/氮比值
B.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α-1,4-葡萄糖苷酶(AG)、β-1,4-葡萄糖苷酶(BG)、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XYL)
C. 真菌多样性及真菌群落组成
D. 细菌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组成
A-D,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