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景观过程组研究团队基于1970-2010年中国区域695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计算6种不同的干旱指数评估中国不同区域的干旱频率变化趋势,分析干旱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量化了气候因素(日降水量、地表最高气温、地表最低气温、地表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大气压和海拔高度)和时间尺度(3、12和24个月)及其交互作用对干旱评估结果的影响和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对于干旱评估结果的影响小于气候因素,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可忽视;2)在更加干旱或湿润的区域,气候因素和时间尺度对干旱评估结果的影响更明显;3)在内蒙古草原区和东北区域,干旱评估结果受到时间尺度的影响更大,这两个区域在使用干旱指数时需要更注重时间尺度的选择。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挑选合适的干旱指数进行干旱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为干旱预警预防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上述结果以“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le and timescale selection on uncertainties in dryness/wetness trends in conterminous China”为题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期刊上。景观过程组助理研究员马天啸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梁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33027和31971486)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专项(8-2-3-4-12)的资助。
![](http://www.iae.cas.cn/gb2019/xwzx_156509/kyjz/202105/W020210526382219227310.jpg)
图1 695个气象站点分布及中国气候分区
![](http://www.iae.cas.cn/gb2019/xwzx_156509/kyjz/202105/W020210526383254802435.jpg)
图2 气候因素及时间尺度对干旱评估结果影响的相对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