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我所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组依托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干旱联网实验平台,选择以羊草为优势种的锡林郭勒(相对干旱区)和呼伦贝尔(相对湿润区)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4年干旱处理和生态学观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功能性状的物种内和物种间变异研究,在区域尺度上揭示我国北方草原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发现,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在不同区域生态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干旱区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具有较高的干旱敏感性,显著高于湿润区草原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性状变异,尤其是物种内性状,可以调控植物群落生产力对干旱事件的响应规律。干旱事件可以通过降低优势物种高度从而导致植物群落生产力降低。干旱区草原植物群落碳浓度的变化强化干旱胁迫对群落生产力的负效应,而湿润区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对干旱的响应过程受土壤肥力的间接调控。
以上结果表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处于水分缺乏的自然条件下,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干旱生境的逆境属性,致使植物群落性状均值成为了调控草原初级生产力应对干旱环境的主要驱动因素。在草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物种的功能属性及土壤养分在维持草地群落功能及稳定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结果证明了温带草原植物群落性状的种内、种间互补性的重要意义,有助于解释草原植物群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群落生产力的关系,完善草本植物的生长及功能生态适应机制。
以上成果以“Plant traits and soil fertility mediate productivity losses under extreme drought in C3 grasslands”为题发表于Ecology杂志上。我所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组雒文涛副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庾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图 1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对干旱事件的响应规律及调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