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水平的从事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联系群众,遵纪守法,有高尚的品质与文化素养。
2、掌握比较宽厚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基本技术和方法。
3、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判断、决策、应变能力,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和动员、团结群众的能力。
4、具备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含撰写学位论文),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在校集中学习课程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三、研究方向
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
四、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跨专业入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成绩合格,不记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一。
附表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领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英语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
教育心理学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
教育学原理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公共课 | |
教育管理学 | 3 | 第二年暑假 | ||
小 计 | 15 | |||
专业必修课程 |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青少年心理学 | 3 | 第一年暑假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公共课 | |
教育统计与测量 | 3 | 第二年暑假 | ||
教育技术学 | 3 | 第二年暑假 | ||
小 计 | 15 | |||
专业选修课程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 2 | 第一年寒假 | 至少选修2门 |
学校财务 | 2 | 第二年暑假 | ||
学术前沿专题讲座 | 2 | 第二年暑假 | ||
专业外语 | 2 | |||
教育哲学 | 2 | |||
教育经济学 | 2 | |||
教育社会学 | 2 | |||
教育法学 | 2 | |||
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 | 2 | |||
教育预测与规划 | 2 | |||
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 | 2 | |||
教育管理史 | 2 | |||
基础教育督导 | 2 | |||
微机应用软件 | 2 | |||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2 | |||
教育未来学与发展战略 | 2 | |||
比较教育 | 2 | |||
人力资源管理 | 2 | |||
国外中小学教育 | 2 | |||
小 计 | 38 | |||
总 计 | 68 | |||
五、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采用面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加强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篇实践调查报告。
严格教学考勤制度,坚持每节课考勤。无故旷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六、培养方式和环节
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尤其应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诸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并具体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写作。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第四学期初,组织研究生结合工作实际,在教育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实施中期考核(含开题报告),并由3—5人组成专家审核小组,在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审查。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和审查,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与论文形式:学位论文不仅应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水平,有一定的理论探究价值,同时必须体现实践型特点,即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实际,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形式可以是基础教育管理的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或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典型诊断报告。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的评审程序:专业送审:由本专业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有1位是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论文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在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或中、小学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学位授予: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研究生学业标准的要求,根据《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神,突显教育硕士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教育性、管理性与实践性的专业特点。与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比,具有培养规格明确、条目清晰、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教育心理学 54课时,3学分。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了解并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研究方法,并与实际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教育学原理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通过对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原理、教学评价、德育原理等内容的讨论,明确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用学过的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增强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教育管理学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通过对教育管理学演变过程的介绍,了解影响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对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教育法治、教育计划、教育决策、教育督导、教育人事管理、教育财务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研究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的讨论,掌握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教育管理实践的变革、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4、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主要探讨基础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其内容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发展与校本研究、学习型学校建设;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性教师评价等。
5、青少年心理学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青少年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针对青少年的教育策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心理;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青少年的智力因素;青少年的人格;青少年的性心理;青少年的品德心理;青少年的异常心理与防治;青少年的择业心理;青少年的婚恋心理等等。
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课时,3学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假设的形成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学会熟练地使用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不同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完成学位论文及今后的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7、教育统计与测量 54课时,3学分。教育统计与测量作为一种定量化的研究工具,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思想、观念、方法和技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获取一些数据,并将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科学地揭示这些随机性数据所传递的总体信息,从而找出教育活动中的规律。
8、教育技术学 54课时,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⑴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原理和方法;⑵教学设计和媒体的设计;⑶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操作平台的使用;⑷课件和网页的制作方法;⑸提高学生获取、存储、加工、传播信息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