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能够胜任大、中型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及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工科教育、行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时代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基础,强调实践,重在应用。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与管理知识,掌握解决该工程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综合应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该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能力;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具备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领域设置建筑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6个研究方向,详见表一。
表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1.建筑学 | 主要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为研究内容,包括中大型建筑设计、城市重点地段规划和设计、传统建筑与设计研究、绿色建筑和新建筑技术应用等。 |
2.建筑工程 | 主要从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评估、鉴定与加固,动态分析,健康诊断,施工新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 |
3.交通土建工程 | 主要研究道路路基路面结构、路面新材料研制与开发应用,道路网规划与设计、道路线形设计与优化,桥梁结构设计与计算等。 |
4.岩土工程 | 主要研究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状、本构模型及其与结构的共同作用、深基坑支护、地基处理、新型土工复合材料的应用等。 |
5.市政工程 | 主要围绕水的收集、处理、输送以及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和系统等展开研究。 |
6.工程管理 | 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全过程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与合同管理等研究。 |
三、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校与工程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员采取进校不离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职学习,不脱离现职和生产实际,课程学习实行弹性学分制。
1.双导师制
工程硕士生的培养采用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学校聘任工程单位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等工作的组织协调。校外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及其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试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
2.课程学习与工程设计并重
工程硕士研究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积极进取。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毕业。在校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6个月。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类,同时必须完成必修环节。本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3学分,必修课程9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二。
表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自然辩证法 | 2 | 秋 | |
基础外语 | 4 | 秋+春 | ||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 | 4 | 春 | 方向1 | |
现代城市与设计理论 | 3 | 春 | 方向1 | |
数值分析 | 4 | 秋 | 方向2-6 | |
土木工程材料 | 3 | 春 | 方向2、3、4、6 | |
水处理微生物学 | 3 | 春 | 方向5 | |
小 计 | 13 | |||
专业必修课程 | 建筑设计Ⅰ | 3 | 春 | 方向1 |
建筑设计Ⅱ | 3 | 秋 | ||
生态建筑概论 | 3 | 秋 | ||
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 | 3 | 春 | 方向2、3、4, 4选3 | |
现代结构试验方法 | 3 | 秋 | ||
高等结构力学 | 3 | 秋 | ||
高等土力学 | 3 | 秋 | ||
路面设计 | 3 | 秋 | ||
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 3 | 春 | 方向5,4选3 | |
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 3 | 秋 | ||
管网理论与计算 | 3 | 秋 | ||
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 | 3 | 秋 | ||
运筹学 | 3 | 春 | 方向6 | |
工程经济学 | 3 | 秋 | ||
项目管理 | 3 | 秋 | ||
小 计 | 9 | |||
专业选修课程 | 近现代住宅 | 2 | 专业选修课程可根据研究生从事的行业另外补充。 | |
建筑评析 | 2 | |||
建筑策划 | 2 | |||
建筑结构形态 | 2 | |||
钢木建筑技术 | 2 | |||
工程结构抗震与减振 | 2 | |||
高层结构理论 | 2 | |||
桥梁结构 | 2 | |||
建筑物鉴定与加固 | 2 | |||
地基处理 | 2 | |||
桩基检测 | 2 | |||
地下工程 | 2 | |||
路基设计 | 2 | |||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 2 | |||
路面管理系统 | 2 | |||
给水排水工程研究进展 | 2 | |||
高等流体力学 | 2 | |||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 2 | |||
环境影响评价 | 2 | |||
工业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 2 | |||
有限元方法 | 2 | |||
现代施工技术 | 2 | |||
技术经济学 | 2 | |||
工程建设技术与可行性研究 | 2 | |||
房地产投资与估价 | 2 | |||
建筑企业战略管理 | 2 | |||
工程项目评估 | 3 | |||
国际工程承包 | 3 | |||
小 计 | 6 |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1 | 参加学术讲座不少于5次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1 | |||
参加学术讲座 | 1 | |||
小 计 | 3 | |||
总 计 | 30 |
注:选修课凑足5人方可开课,选其它方向的必修课可作为本方向的选修课。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及培养单位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2.课程学习
为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并尽可能地进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专业入学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成绩合格,不记学分。
3.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4.学术活动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参加5次以上与建筑或土木工程领域相关的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具体办法参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2.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四学期组织中期考核。一般在修满学位课程学分和必修课程学分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可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得到全面基础训练,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独立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以利于他们为国家和所在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内容一般应包括:文献阅读、选题调研及其报告撰写、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改造与开发等)以及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等环节。其中有的环节可视选题与实际要求不同有所取舍。每个环节必须在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进行。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工程或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鼓励论文选题的交叉性、综合性和系统性。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意义,防止使论文变成单纯的科研生产任务的工作总结报告。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结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开题的准备工作在第三学期进行,第四学期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
3.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工程技术项目的课题研究,可以是技术攻关或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程硕士论文应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可以附加相关工程项目的实施材料。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准备和写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理论正确、思路清晰、文献详实,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能体现研究与撰写者应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如果发现严重的抄袭现象,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鼓励学员在学习期间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学员在学习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署名的作者单位应为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4.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应先由所在学科、专业点安排有关教师并会同双导师进行评审和预答辩,并提出修改意见。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学位论文经修改全部完成并经研究生处审批后进行正式评阅与答辩。
作为学位论文正式送审评阅与答辩的先决条件,论文作者必须提交下列材料(原件及其复印件,原件供审核用)之一:
(1)在公开(或内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与本职业务或技术工作有关的论文或文章(刊物级别与数量不限);
(2)获奖证书(性质、级别与次数不限);
(3)研究成果正式鉴定材料(性质、级别、项目数不限);
(4)所在单位(人事或组织部门)开具的对自身业务和技术工作中取得较突出 成绩和贡献的评价材料。
学位论文应有2位以上的专家评阅(双导师除外),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以上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人是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 数值分析 4学分,7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插值法、函数逼近方法、数值积分、线性方程组解法、矩阵特征值计算、常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
2.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 4学分,72学时。介绍当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新进展,揭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以史带论,通过对建筑历史和各种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让同学掌握现代建筑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3学分,54学时。主要讲述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城市设计的概况、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内容、典型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要点、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法等知识。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学习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
4.土木工程材料 3学分,54学时。本课程主要讲解建筑工程与交通土建工程的高性能材料。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组成结构到性能,从物理力学模型到试验方法和仪器,从理论分析到工程应用等方面,应用材料流变学、材料强度理论、数理统计分析等新型理论和方法,对多组成、多相、多元素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新拌状态及硬化后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配制及应用技术,特别是关于耐久性的设计、检测及评价,为今后的科研及实际工作打基础。
5. 水处理微生物学 3学分,54学时。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水的卫生细菌学与给水处理技术、废水好氧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应用、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 建筑设计Ⅰ、Ⅱ 6学分,108学时(各3学分,54学时)。在加强对人类聚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把握,树立建筑空间环境的整合思维理念的基础上,完成两个研究性或实践性较强的建筑创作课题。强调职业建筑师的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工程项目全过程,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培养创新与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7. 生态建筑概论 3学分,54学时。介绍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着重介绍“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设计方法。在陈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从能源与仿生学、生物气候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阐述生态建筑研究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
8.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基础 3学分,54学时。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理论、设计准则及常用计算方法,建立结构构件力学模型、混凝土的力学本构关系及破环准则等。
9.现代结构试验方法 3学分,54学时。主要介绍工程结构试验的设计理论、工程结构试验的加载模拟技术、工程结构试验的量测技术、工程结构试验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以及工程结构的现场检测与评价技术等。
10. 高等结构力学 3学分,54学时。介绍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及结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本构关系、应变分析,结构动态特征,模态分析、结构稳定性分析。
11.高等土力学 3学分,54学时。学习和掌握土的物质构成、本构关系、固结和流变理论、抗剪强度、土坡稳定计算和动力性质等。
12.路面设计 3学分,54学时。学习和掌握交通与环境、路基支承及设计参数、路面设计力学原理、排水设计、各种路面结构设计及国外各种路面设计方法等。
13.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3学分,54学时。介绍水源水质及水质标准;混凝机理、混凝剂和助凝剂、混凝动力学理论;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理论、平流式沉淀池原理与构造、斜板与斜管沉淀池原理与构造、澄清池原理与构造;过滤理论;氯消毒机理与设备。
14.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3学分,54学时。介绍水循环、废水的成分;污水预处理与一级处理;生物处理概述;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厌氧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的发展;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有毒有害废水的单独处理或预处理;处理后废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15.管网理论与计算 3学分,54学时。介绍给水管网系统工程规划与设计;给水管网系统的水力计算;给水管网技术经济计算;分区给水的能量分析和设计;给水管网材料、附件;管道的施工及管网维护管理概述;给水管网运行调度及水质控制;排水管网系统工程规划与设计;污水管道系统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的设计与计算;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排水管道材料、接口、基础及管渠系统构筑物;排水管渠的管理和养护。
16.建筑给水排水理论与技术 3学分,54学时。介绍卫生器具和管材;室内给水系统;室内给水常用设备;室内给水管道的计算;饮水供应;室内消防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排水系统;室内排水管道计算;室内热水供应;热水供应系统的计算;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及中水工程;水景及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
17.运筹学 3学分,54学时。重点介绍线性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分析、排队论、排队论、决策分析等理论及在工程管理中运用。
18.工程经济学 3学分,54学时。重点介绍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经济要素、经济评价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等理论与方法。
19.项目管理 3学分 54学时。重点介绍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工程项目系统分析、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工期计划、成本计划、资源计划、工程项目实施控制系统、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