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信息素养,从事中、小学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综合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各级电教馆的教育技术人员,中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和社会发展所需相近专业的其他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为教育服务、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遵纪守法,有高尚的品质与文化素养。
2、掌握比较宽厚的学习理论、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并具有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理念与方法,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及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影视教育节目、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网页及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5、掌握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具备课程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教学系统及教学设备管理的基本能力;
6.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并具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能力及利用外文资料进行学术研究交往的初步能力。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含撰写学位论文),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在校集中学习课程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三、研究方向
中、小学、幼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研究方向详见附表一:
附表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在中学、小学、幼小等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模式及效果评价等研究。 |
2.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 | 主要研究学习资源的收集、组织、管理与开发过程及技术实现手段,包括影视教育节目、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数据库、数字读书馆、学习支持系统等技术与应用研究。 |
4. 现代远程教育 | 主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理论、模式、方法、效果、传播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该研究方向研究传播学与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通信技术等远程传播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具有先进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教学环境,并开发相应的远程教学支持系统,研究内容有网络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等。 |
5. 学习理论与设计技术 | 学习理论与设计技术主要研究学习理论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实现基于学习理论的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解决教育信息化中教与学的相关问题,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特点,是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
6.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教学系统规划 | 主要研究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规划、设备管理、系统优化等内容,包括教育信息系统的决策、投入产出分析、综合评价、运筹与控制等教育信息化领域,解决教育信息化中的系统设计、规划、投资和评估等重大决策性问题,以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最大效益的目的。 |
四、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跨专业入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成绩合格,不记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一。
附表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英语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
教育心理学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
教育学原理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公共课 | |
课程与教学论 | 3 | 第二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
小 计 | 15 | |||
专业必修课程 | 学习理论与实践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主干课 |
教育技术学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主干课 | |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主干课 | |
电视编导与制作 | 3 | 第二年暑假 | 专业主干课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第二年暑假 | 专业主干课 | |
网络技术及其教学应用 | 3 | 第二年暑假 | 专业主干课 | |
小 计 | 18 | |||
专业选修课程 |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 2 | 至少选修2门 |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 | 2 | |||
学术前沿专题讲座 | 2 | |||
专业外语 | 2 | |||
电脑平面设计 | 2 | |||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 2 | |||
文献选读与论文写作 | 2 | |||
网页设计与制作 | 2 | |||
二维动画创作(Flash) | 2 | |||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 | 2 |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2 | |||
C及C++语言及程序设计 | 2 | |||
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2 | |||
小 计 | 26 | |||
总 计 | 59 | |||
五、教学方式
以课程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合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网上咨询辅导;加强实践性环节,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软件开发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结束时,应提交两份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篇实践调查。
严格教学考勤制度,坚持每节课考勤。无故旷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六、培养方式和环节
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尤其应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诸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并具体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写作。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第四学期初,组织研究生结合工作实际,在教育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实施中期考核(含开题报告),并由3—5人组成专家审核小组,在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审查。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和审查,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与论文形式:学位论文不仅应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水平,有一定的理论建设和探究价值,同时必须体现实践型特点,即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实际,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论文形式可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或中、小学教育技术教学的典型诊断报告。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的评审程序:专业送审:由本专业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有1位是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论文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合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
4、学位授予: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研究生学业标准的要求,根据《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神,突显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教育性、学术性与实践性的专业特点。与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比,具有培养规格明确、条目清晰、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教育心理学 54课时,3学分。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了解并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研究方法,并与实际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教育学原理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通过对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原理、教学评价、德育原理等内容的讨论,明确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用学过的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增强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课程与教学论 54课时,3学分。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掌握课程实施与教学的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理论。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课时,3学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假设的形成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学会熟练地使用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不同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完成学位论文及今后的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5、学习理论与实践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学习研究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学习现象及其规律,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学及学习资源开发中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及其学习原则。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内容。
6、教育技术学 54课时,3学分。教育技术概论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技术研究层次理论与实践学科,它主要研究现代教育过程中如何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过程的发展及其规律;对教育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研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其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系统技术;教育媒体传播技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方法;远距离教育和个别化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7、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54课时,3学分。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本课程主要从理论与技术的角度论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的内容与相关分析技术,教学媒体技术、也贯穿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背景、思想来源、理论依据等知识要点。为学生如何确定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评价教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操作程序和运行框架。
8、电视编导与制作 54课时,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视文学稿本、分镜头稿本的写作技巧,掌握电视制作的相关设备的原理、连接和使用,具备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制作和教育应用的能力。
9、网络技术及其教学应用 54课时,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及教学应用的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综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网络互连与实现技术、网络安全与可靠性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系统、Internet/Intranet服务器的建立、网络应用与开发等、网络教育模式、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育评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