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 物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水平、适应新世纪物理教育需要的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中学物理骨干教师。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联系群众,遵纪守法,有高尚的品质与文化素养。
2、掌握比较宽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物理教学技能,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水平,为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术视野开阔,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关注并努力开拓本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4、具备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含撰写学位论文),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在校集中学习课程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三、研究方向
中学物理学科教育。
四、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跨专业入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成绩合格,不记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一。
附表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 物理)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英语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
教育心理学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
教育学原理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公共课 | |
物理教学论 | 3 | 第二年暑假 | ||
小 计 | 15 | |||
专业必修课程 |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物理教育文献与论文写作 | 2 | 第一年暑假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公共课 | |
物理课程论 | 3 | 第一年寒假 | ||
物理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 | 2 | 第二年暑假 | ||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 2 | 第二年暑假 | ||
小 计 | 15 | |||
专业选修课程 | 比较教育 | 2 | 第一年寒假 | 至少选修2门 |
物理学史专题研究 | 2 | 第二年暑假 | ||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 2 | 同上 | ||
物理教学专题研究 | 2 | 同上 | ||
计算方法 | 2 | 同上 | ||
物理解题论 | 2 | 同上 | ||
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 | 2 | 同上 | ||
高等量子力学 | 2 | 同上 | ||
现代物理发展前沿 | 2 | 同上 | ||
课件设计制作 | 2 | 同上 | ||
小 计 | 20 | |||
总 计 | 50 | |||
五、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采用面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篇实践调查。
严格教学考勤制度,坚持每节课考勤。无故旷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六、培养方式和环节
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尤其应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诸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并具体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写作。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第四学期初,组织研究生结合工作实际,在教育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实施中期考核(含开题报告),并由3—5人组成专家审核小组,在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审查。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和审查,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与论文形式:学位论文不仅应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水平,有一定的理论建设和探究价值,同时必须体现实践型特点,即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实际,研究解决中学物理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论文形式可以是基础物理教育的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中学物理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的评审程序:专业送审:由本专业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有1位是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论文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在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或中、小学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学位授予: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研究生学业标准的要求,根据《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神,突显教育硕士物理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教育性、学术性与实践性的专业特点。与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比,具有培养规格明确、条目清晰、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教育心理学 54课时,3学分。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了解并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研究方法,并与实际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教育学原理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通过对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原理、教学评价、德育原理等内容的讨论,明确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用学过的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增强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物理教学论 54课时,3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掌握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应用这些理论来研究物理概念教学、物理问题教学和物理教学方法的初步能力。
4、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主要探讨基础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其内容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发展与校本研究、学习型学校建设;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性教师评价等。
5、物理教育文献与论文写作 36课时,2学分。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有关物理教育的文献、杂志的办刊宗旨、栏目等,学会查阅、检索和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特别是掌握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
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课时,3学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假设的形成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学会熟练地使用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不同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完成学位论文及今后的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7、物理课程论 54课时,3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了解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和物理课程理论的最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物理课程改革方面问题的能力。
8、物理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 54课时,2学分。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应当走理论与实践训练密切结合的途径。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运用教育原理,通过一定的专题设计,掌握物理教学的技能和物理实验技能,并将物理实验技能与教学技能结合起来,掌握探究教学的教学设计、学会创设学习环境。
9、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54课时,2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普通物理课程中一些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运用大学物理知识解释与高新技术以及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