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化学)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水平的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和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教育腾飞而奋斗的理想和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热爱教师职业,积极投身于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2、掌握比较宽厚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3、具有较高的化学教学艺术,能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4、具备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含撰写学位论文),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在校集中学习课程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三、研究方向
中学化学教育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宽基础、重实用”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跨专业入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成绩合格,不记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一。
表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化学)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教育学原理 | 3 | 第一年暑假 | 学校公共课 | |
教育心理学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
教育技术学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公共课 | |
第一外国语 | 3 | 第二年暑假 | 公共课 | |
小 计 | 15 | |||
专业必修课程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公共课 |
化学学习论 | 3 | 第一年暑假 | 专业课 | |
化学课程论 | 3 | 第一年寒假 | 专业课 | |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 3 | 第二年暑假 | 专业课 | |
现代中学化学基础 | 3 | 第二年暑假 | 专业课 | |
化学教学实践 | 2 | 专业课 | ||
小 计 | 17 | |||
专业选修课程 | 化学与社会 | 2 | 第一年寒假 | |
化学教育科学方法研究 | 3 | 第二年暑假 | ||
现代化学前言讲座 | 2 | 第二年暑假 | ||
高等无机化学 | 2 | |||
高等有机化学 | 2 | |||
小 计 | 11 |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参加学术讲座不少于5次 | ||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 ||||
参加学术讲座 | ||||
五、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采用面授、自主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加强咨询辅导,强化实践环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篇实践调查报告,每人必须作一次结合课题研究的学术讲座。
严格教学考勤制度,坚持每节课考勤。无故旷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六、培养方式和环节
采用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老师应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尤其应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诸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并具体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写作。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第四学期初,组织研究生结合工作实际,在教育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实施中期考核(含开题报告),并由3—5人组成专家审核小组,在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审查。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和审查,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化学教育的实际,研究化学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论文内容既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理论探究价值,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的评审程序:专业送审:由本专业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有1位必须是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在中学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学位授予: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研究生学业标准的要求,根据《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神,突显教育硕士化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教育性与实践性的专业特点。与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比,具有培养规格明确、条目清晰、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教育心理学 54课时,3学分。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了解并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研究方法,并与化学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化学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教育学原理 54课时,3学分。本课程通过对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原理、教学评价、德育原理等内容的讨论,明确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用学过的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增强对中国基础化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现代教育技术学 54课时,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⑴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原理和方法;⑵教学设计和媒体的设计;⑶网页制作和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操作平台的使用;⑷课件和网页的制作方法;⑸提高学生获取、存储、加工、传播信息的能力。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课时,3学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假设的形成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学会熟练地使用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不同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完成学位论文及今后的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5、化学学习论 54课时,3学分。该课程是探讨中学生化学学习特点与基本规律的专业性教育学科。它的开设对于学员了解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习类型、学习方法,帮助指导中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员化学学习研究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也为他们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6、化学课程论 54课时,3学分。该课程通过分析与比较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使学生熟悉初高中化学教材,探讨中学化学教材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研究教材的一般方法,提高学员分析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
7、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54学时,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员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掌握以实验为主要途径的实验教学模式,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方向和趋势,掌握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以提高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的能力。
8、现代中学化学基础 54课时,3学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原理等;能综合运用各种化学学科知识解决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掌握正确处理中学化学科学性与量力性关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