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和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强的阅读古籍的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全面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树立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学风和文风;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使用微机进行工作。
3、对本专业研究的现状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熟悉其发展方向;对与其研究范围相关的边缘学科有较充分的知识;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业结束后能胜任高等学校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能承担其他文化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先秦两汉魏晋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具有通观中国古代文学的能力,并注意分段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务求深入。每一研究方向均可作通史的研究或专题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
以同等学力入学或跨专业入学者,应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补修课程可通过学校的“小自考”、本科生课程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成绩合格,登录在册,注明“补修”,不记学分。入学后学员以在职不脱产方式完成学业,一般为三年,但在校学习时间累积不能少于6个月,在这一前提下,如有特殊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领导批准,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
按二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口径、新颖性、实用性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中除去公共课学分以外不得少于28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工作
1、研究生在论文准备阶段,需要进行文献资料阅读和综述,要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的学术进展和研究动态,并于第三学期期末制定出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同意后开展该课题的有关研究工作。
2、在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后,作学位论文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安排在第四学期内进行。开题报告要在教研室范围内公开进行,经同行教师评议作修改通过后再正式撰写论文。论题一经评议确定后,一般不得任意更改,因特殊情况更改选题者,仍需再经过开题报告和评议通过的程序。
3、研究生必须学完全部计划中的课程,考试成绩优良,并完成教学实习任务,获得全部规定学分,方能参加论文答辩。
4、论文必须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教研室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科对论文组织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的审议与答辩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1、发挥导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前两年以讲授、自学、研讨为主,修完本专业公共必修课、学位课程和其它课程,同时采用个别辅导、写读书报告、试教等方式,加强专业训练;有条件者可适当参加导师或教研室的有关科研项目,承担部分工作。最后一年以撰写学位论文为主。
2、在二年级结束时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选题由导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并在开题报告会上得到教研室硕士生导师集体审查通过后,于第三学年完成论文及答辩工作。
3、答辩。研究生在完成各项培养要求和学位论文后,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相关工作,由学科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七、实践环节
在大学本科进行教学实习,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工作量一般为6课时;由教研室进行安排,并对教学实践效果检查评定,合格者方给予学分。
附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马克思主义原理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英语 | 4 | 秋 | 暑假及假期 | |
先秦文学通史研究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
唐宋文学通史研究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
元明清文学通史研究 | 2 | 秋 | 暑假及假期 | |
小 计 | 12 | |||
专业必修课程 |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中国文化概论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
中国古代文献学 | 2 | 秋 | 暑假及假期 | |
中国戏剧史 | 2 | 秋 | 暑假及假期 | |
中国小说史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2 | 春 | 暑假及假期 | |
小 计 | 12 | |||
专业选修课程 | 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研究 | 2 | 秋 | 每个方向至少选修2门,授课时间为暑假及假期。 |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 2 | 秋 | ||
敦煌文学研究 | 2 | 春 | ||
武侠文学研究 | 2 | 春 | ||
古代文学评点研究 | 2 | 秋 | ||
先唐文学研究史专题 | 2 | 秋 | ||
唐宋文学研究史专题 | 2 | 春 | ||
元明清文学研究专题 | 2 | 秋 | ||
小 计 | 4 | |||
总 计 | 28 | |||
必经环节 | 论文开题报告 | |||
论文中期报告 |
八、制定本方案的依据和意义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研究生学业标准的要求,根据《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神,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高校在职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九、主要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先秦文学通史研究、唐宋文学通史研究、元明清文学通史研究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流派,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演进历程,作用于文学发展的各种要素,重要作家的创作个性。
2、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二重证据法与三重证据法;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鉴赏批评;古代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学方法;比较文学与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的研究史。
3、中国文化概论 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职官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学术、宗教、文学、艺术)。
4、中国古代文献学 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物质载体;文献的形成与传播;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与校勘;文献的辑佚与辨伪;文献的分类。
5、中国戏剧史 戏曲的起源;戏曲的形成;北杂剧的作家与作品;南戏的作家与作品;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昆山腔的舞台艺术;蓬勃发展的清代地方戏。
6、中国小说史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六朝志怪小说的特征;唐人传奇的精品及其叙事艺术;宋元话本的蓬勃兴起;明清的历史演义小说;明清的英雄传奇小说;明清的神魔小说;明清的人情小说;明清的侠义小说;明清的文言短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走向。
7、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秦诸子的文学批评;两汉的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重点:杂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文心雕龙》);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宋元的文学批评;明清的文学批评;近代文学批评。
8、先唐文学研究专题、唐宋文学研究专题、元明清文学研究专题 各位授课老师多年来分别在先唐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领域中进行研究已取得成果、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专题;在讲述的同时介绍研究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