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0602 )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广博、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包括消化道肿瘤的防治研究、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胰腺病、脂肪肝、功能性胃肠病防治的研究和新药的筛选等。
2、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针对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常见病的的防治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
3、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肿瘤免疫以及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4、中西医结合妇产病临床研究:对妇产科难治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和临床研究、妇产科肿瘤研究、生殖医学,围产医学等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中医、中药的作用及其原理。
5、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研究:以微创胆道外科手术技术,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和发病机理,肝移植临床应用及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要方向。
6、中药药理与临床:(1)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呼吸、消化疾病的药效学、药理学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2)按照国家“中药新药指导原则”进行各类中药新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学位课程 | D1111700101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54 | 2 | 秋 | 考试 | 公共 | |
D1111700201 | 英语 | 36 | 2 | 秋 | 考试 | 公共 院 | ||
D2110060201/ D2110060202/ D2110060203 |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中药药理学 | 108 | 6 | 秋 | 考试 | 本学科 | ||
小 计 | 10 | |||||||
非学位课程 | D2110060221 | 专业英语 | 72 | 3 | 秋 | 考试 | 学院 | |
D2110060241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 54 | 3 | 秋 | 考试 | 学院 | ||
D2110060242 | 动物实验技术 | 36 | 2 | 秋 | 考试 | 学院 | ||
D2110060243 | 日语 | 72 | 3 | 秋 | 考试 | 本学科 | ||
D2110060244 | 古医案导读 | 54 | 2 | 秋 | 考试 | 本学科 | ||
小 计 | 8 | |||||||
硕士阶段基础课程 | M2110010421 | 肿瘤病理学基础 | 54 | 3 | 秋 | 考试 | 学院 | |
M2110060001 | 医学统计学 | 54 | 3 | 秋 | 学院 | |||
M2110060023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54 | 3 | 秋 | 学院 | |||
小 计 | 9 | |||||||
必修环节 | 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训练 | 10个月 | 6 | 考核 | 本学科 | |||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 2 | 考查 | 本学科 | |||||
小 计 | 8 | |||||||
总 计 | 35 | |||||||
四、学科相关要求
博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至少应在统计源核心期刊(以科研处公布目录为准)上发表论文2篇(其中至少有1篇为权威期刊)或取得1项发明专利。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工作的科研成果;第一作者单位必须是扬州大学。
五、课程简介
1、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 主要讲授胃炎、溃疡病、胃肠动力病、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研究进展;胃癌、肝癌多药耐药机制和转移复发的干预治疗及其机理研究进展等。
2、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只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与学习方法。各论部分介绍常见恶性肿瘤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含并发症)、有关的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含中西医治疗基本原则、中西医具体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特色等)、中西医治疗进展及展望、预防康复及调护。
3、中药药理学 主要介绍中药的抗炎免疫、神经、肿瘤及心脑血管等药理实验模型、药效学、毒理学及作用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