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时代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所属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为教学、训练、健身等实际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具有健康的心理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了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等5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体育学 | 学科代码 | 0403 | |
二级学科名称 | 运动人体科学 | 学科代码 | 040302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 以运动对心血管形态学研究为主要内容。 | ||
2 | 运动与生物活性多肽的关系 | 以运动与甘丙肽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 | ||
3 | 体育保健与康复 | 以不同运动强度对人体激素、免疫机能、自由基细胞凋亡的影响和运动损伤为主要研究内容。 | ||
4 |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 以体育活动增进心理健康的机制和操作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 ||
5 | 体育运动与营养保健 | 以各种微量营养素及食谱对运动员体能、疲劳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在2.5—5年范围内变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最低学分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9分。必修课程8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学期 | 备 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 自然辩证法 | 54 | 3 | 春 | ||
M000101 | 第一外国语(英语) | 144 | 4 | 秋十春 | |||
M080101 | 运动免疫学 | 54 | 3 | 秋 | |||
M080102 | 高级体育保健学 | 54 | 3 | 秋 | |||
M080103 | 高级运动生理学 | 54 | 3 | 秋 | |||
M080104 | 运动生物化学 | 54 | 3 | 春 | |||
合 计 | 19 | ||||||
非学位课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
M080121 | 生物学研究技术 | 36 | 2 | 春 | |||
M080122 | 医务监督 | 36 | 2 | 春 | |||
M080123 | 健康心理学 | 36 | 2 | 春 | |||
合 计 | 8 | ||||||
选修课程 | M000102 | 英语口语 | 36 | 1 | 秋、春 | ||
M000103 | 第二外语 | 72 | 2 | 秋 | |||
M000301 |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 36 | 2 | 秋 | |||
M080141 | 解剖学研究进展 | 36 | 2 | 秋 | |||
M080142 | 组织形态学研究进展 | 54 | 3 | 秋 | |||
M080143 | 细胞生物学 | 36 | 2 | 秋 | |||
M080144 | 分子遗传学 | 36 | 2 | 秋 | |||
M080145 | 心电图和心电监护 | 54 | 3 | 秋 | |||
M080146 | 运动创伤学 | 36 | 2 | 秋 | |||
M080147 |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 54 | 3 | 春 | |||
M080148 | 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 | 36 | 2 | 秋 | |||
M080149 | 营养与饮食保健学 | 36 | 2 | 秋 | |||
M080150 | 药膳工艺学 | 36 | 2 | 秋 | |||
M080151 | 心理学基本理论 | 54 | 3 | 秋 | |||
M080152 | 运动营养学 | 54 | 3 | 秋 | |||
M080153 | 食疗文献选读 | 36 | 2 | 秋 | |||
M080154 | 体育统计方法 | 54 | 3 | 秋 | |||
M080155 | 神经药理学 | 36 | 2 | 秋 | |||
M080156 | 病理与病理生理概论 | 36 | 2 | 秋 | |||
M080157 | 健康教育学 | 54 | 3 | 秋 | |||
M080258 | 专项技术分析与实践 | 36 | 2 | 秋 | |||
合 计 | 8 | ||||||
总 计 | 35 | ||||||
五、培养方式
1、指导教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个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导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硕士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
2、课程学习与研究课题、科研论文相结合。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课题和科研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在第一学期结束前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着重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当于助教1个月工作量的任务。
4、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导师的带领或指导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学期间,硕士研究生必须作1次学术报告。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所有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考核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分别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学院根据每学期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计划审核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情况。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详实、思路清晰,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制定说明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发展方向,增强研究能力的培养,夯实专业理论,扩展专业知识,突破以往狭隘的专业选修课程的局限性,打通本专业内各个研究方向。
十、课程简介
1、运动免疫学 3学分,54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免疫调节过程及其机制、运动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运动性免疫抑制的产生机制及其干预手段的研究进展。
2、高级体育保健学 4学分,72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期间医务监督的措施和要求;运动性疾病产生的原因、诊断及其防治措施;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诊断及其防治措施;按摩的基本手法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3、高级运动生理学 3学分,72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运动与骨骼肌、运动与心脏、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高原训练和高坐低训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运用、运动与肥胖。
4、运动生物化学 2学分,36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 运动与高能磷酸盐代谢;运动与糖代谢;运动与脂肪代谢;运动与蛋白质代谢;运动与酸碱平衡、运动性疲劳、运动与兴奋剂、运动能力的生化评定。
5. 生物学研究技术 2学分,36课时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生物形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重点掌握实验动物组织取材方法,石蜡切片和染色方法,冰冻切片和染色方法,细胞和组织化学实验的方法,掌握显微镜和照相的基本技术。
6、医务监督 2学分,36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运动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定;运动员的合理营养;竞技体育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7、健康心理学 2学分,36课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有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信息、健康心理学中常用的干预和研究策略技能,以及应激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