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科教兴国的需要,本专业致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承担本学科科研工作、高校教学工作和较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工作,努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热爱祖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创新和创业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产业经济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态,熟悉其发展趋势,并了解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状况;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并阅读国外文献, 运用外语写作学术论文。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开展工作。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特色,本学科设置产业理论与政策等5个研究方向,见表1。表1: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应用经济学 | 学科代码 | 0202 | ||
二级学科名称 | 产业经济学 | 学科代码 | 020205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产业理论与政策 | 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问题与政策问题,加深对产业经济学前沿理论和政策的理解,运用相关理论和政策开展相关研究或实际工作、 | |||
2 | 流通理论与政策 | 主要研究商业与流通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包括交易理论一般、商业行业与组织、市场与市场运行、商品流通等方面的理论与政策,并进行相关方面的政策研究、 | |||
3 | 市场与消费 | 主要研究市场与消费的基本理论问题,重点进行可持续消费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 |||
4 | 产业经济史 | 主要研究贸易经济学说史和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史,重点研究地区贸易经济发展史、 | |||
5 | 可持续发展 | 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重点研究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协调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一般为三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长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3 M000101 M190101 M190102 M190103 M190104 M190105 | 马列原著选读 第一外国语(英语) 中级微观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运行 产业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 54 144 36 36 54 54 36 | 2 4 2 2 3 3 2 | 春 秋+春 秋 春 秋 春 秋 |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18 | ||||||
非学位课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90121 M190122 M190123 M19012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动态与前沿 计量经济学 商业与流通理论 市场与消费理论 | 36 54 54 36 36 | 2 3 3 2 2 | 秋 春 秋 秋 春 | 公共课 |
合 计 | 12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3 M000301 M000102 M190141 M190142 M190143 M190144 M190145 M190146 M190147 M190148 M190149 M190150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国际经济学 管理理论研究 发展经济学研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财政与金融研究 农业经济学前沿 公司理财 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 经济学史 社会经济统计 | 7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 秋 秋 春、秋 春 秋 秋 春 春 秋 秋 春 秋 春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5 | ||||||
总 计 | 36 | ||||||
五、培养方式
1、指导教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
导师是所带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等工作组织协调,同时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相结合
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紧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科研论文写作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
六、培养环节
1、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经济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在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学生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1)学术型研究生,其目标是造就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主要是奠定学生宽广的经济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产业经济理论,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毕业的去向是进一步深造或到教学、科研单位工作。(2)应用型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和着眼于提高解决经济实践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理论后,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后的去向是到经济部门或其它部门就业。
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前二年着重课程学习:(1)研究生第一学年主要修完本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学位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外语和本专业的基础知识。(2)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除导师课堂教学外再采取读(读导师指定的专业书刊)、写(写读书报告和理论综述、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议(试教、课堂讨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的教学方法。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及其它社会服务工作。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践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实习设计等。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其中讲课4课时左右。
4、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各项学术活动,不断地听取校内外的学术报告,由研究生主持学术报告会或学术沙龙等;并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主讲1次学术报告。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主要采取闭卷笔试为主,有些专业课程考试也可以采取以发表论文形式进行考核。必修课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笔试、口试、写作论文、检查读书笔记等)。选修课以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都以百分制记载成绩。
同等学力资格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补修本科基础课程考试必须合格。所有学生都必须通过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外语统一考试。
2、实践环节的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应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并由2名授课指导教师提供书面鉴定。研究生在实践时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学院根据每学期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计划审核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情况。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基础知识(每门课程考试考查及格以上)、科研能力(应正式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外语水平、实际能力等。
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须在完成补修课程且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产业经济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写作选题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研究生所选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并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成绩等。研究生论文开题须写出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得到导师组集体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写作。学位论文在第三学年结束前完成写作、修改及答辩工作。
3、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准备和写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理论性较强、观点正确、文献详实、思路清晰、文体格式符合要求。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修订说明
1、本培养方案针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遵循宽口径与专业新理论、新方法相结合的原则而制定。
2、在课程设计上,尽量考虑到最新理论、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强化定量方法和现代研究工具的运用。各研究方向既体现专业理论的基本要求,又强调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通融性。
3、学位论文要求能运用最新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微观经济实践提供建议和指导。
4、学生毕业后不仅能从事产业经济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分析及管理实践,而且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从事专业教学及其他相近专业的工作。
十、课程说明和教学内容
1、中级微观经济学 2学分,36学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以理性行为参与经济活动、理解经济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并为其学位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选择理论及效用价值理、论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均衡分析、公共部门经济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一些微观经济政策。主要参考书有:曼 昆[美]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范里安[美]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8、1
2、中级宏观经济学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并提高其运用能力。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的衡量、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波动、封闭与开放条件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争论等。主要参考书有:曼 昆[美]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运行 3学分,54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制改革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收入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开放经济等理论与政策。主要参考文献是党的重要政策、经济学类期刊、经济类报纸等。
4、产业经济学 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产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有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等。主要参考书为:钱纳里的《产业联系经济学》、《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和政论管制》;张伯仑的《垄断与竞争》;诺思的《经济学史中的结构变迁》;苏东水的《产业经济学》;毛林根的《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吴汉洪的《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金碚的《产业组织经济学》;余晖的《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等。
5、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介绍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科学研究。
6、经济学动态与前沿 54学时,3学分 加深对国内外经济学前沿理论的理解,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7、计量经济学 3学分,54学时 掌握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能利用经济理论、经济事实和经济计量技术对客观经济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揭示经济现象之间量的联系,并能进行经济分析、政策评价和经济预测的工作。
8、商业与流通理论 2学分,36学时 加深对商业流通基本理论的理解,把握理论前沿,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
9、市场与消费理论 2学分,36学时 掌握市场和消费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于研究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分析和消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