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生命科学教学、研究和动物生产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生命科学事业;求实、创新、团结奋斗、积极向上,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
2、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地了解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在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生产开发中,具有独立担负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胚胎工程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动物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生物学 | 学科代码 | 0710 | ||
二级学科名称 | 动物学 | 学科代码 | 071002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胚胎工程研究 | 实验动物的超数排卵、胚胎冷冻、精子冷冻、体外受精、显微受精、胚胎干细胞等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 | |||
2 | 转基因动物研究 | 基因构件研究,小鼠、大鼠和狗的显微注射转基因、逆转录病毒与精子载体转基因,用ENU诱导小鼠的突变,突变的基因定位、克隆研究等。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突变基因的蛋白表达、信号通路、新药靶点的研究等。 | |||
3 |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比较医学研究 | 在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小鼠、大鼠和狗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并与人类相应疾病进行类比研究,为阐明人类相应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人的血型、人和动物病毒的单抗诊断试剂盒等。 | |||
4 |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 | 主要研究实验动物的环境、微生物、遗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饲养管理标准操作规范(SOP)等,从而保障实验动物符合相应等级的质量标准。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按规定获得应有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7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具有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动物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 自然辩证法 | 54 | 2 | 春 | 公共课 | |
M000101 | 外国语 | 144 | 4 | 秋+春 | 公共课 | ||
M160101 | 细胞生物学 | 54 | 3 | 秋 | |||
M160402 | 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 36 | 2 | 秋 | |||
M160102 | 实验动物学专题 | 54 | 3 | 秋 | |||
M160103 | 实验动物疾病学 | 54 | 3 | 春 | |||
合 计 | 17 | ||||||
非学位课程 | 必 修 课程 | M0002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公共课 |
M160121 | 胚胎操作技术 | 36 | 2 | 秋 | |||
M160122 |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技术 | 54 | 3 | 春 | |||
M160423 | 分子生物学 | 54 | 3 | 春 | |||
M160123 |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36 | 2 | 春 | |||
合 计 | 12 | ||||||
选 修 课 程 | M00103 | 第二外国语 | 72 | 2 | 秋 | 公共课 | |
M000301 |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 36 | 2 | 秋 | 公共课 | ||
M000102 | 英语口语 | 36 | 2 | 秋、春 | 公共课 | ||
M160141 |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 36 | 2 | 春 | |||
M160142 | 动物实验技术 | 36 | 2 | 春 | |||
M160143 | 实验动物法规 | 36 | 2 | 秋 | |||
M160144 | 细胞培养 | 36 | 2 | 春 | |||
M160442 | 组织病理实验技术 | 36 | 2 | 秋 | |||
合 计 | 6 | ||||||
总 计 | 35 | ||||||
五、培养方式
1、 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老师是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指导老师应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关心研究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研究生要尊敬师长,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 课程学习和研究论文并重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要目标,作到课程学习和研究论文并重。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成为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六、培养环节
1、 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排尾下,严格遵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培养计划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与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 课程与讨论班学习
硕士生掌握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学位课程学习要有稳定的教学大纲,规定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必修的具体书目。导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班学习是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对指定的专题进行阅读,写出综述性文献报告,以及对研究工作阶段或年度小结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学位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试,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试可以以论文发表形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考核以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均以百分制记成绩。
同等学力资格入学的硕士生补修本科基础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实践环节要有专人负责,学院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记2个学分。
3、学术活动考核:研究生参加的每一次学术活动都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经学院考核合格者记2个学分。
4、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可以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
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须在完成补修课程且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总体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并提出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规范措施。硕士生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应注重应用与开发,课题可与来自社会实际部门的问题相结合;应鼓励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突出论文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培养方案还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质量监控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确保学位论文工作质量。
1、 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选定课题;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学术创新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广泛征求意见。
2、 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修订说明
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着眼于为生产实践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从一年级起参加本组实验动物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实践,参加教研组、学校、本省和华东地区同行的学术活动。
2、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科技服务;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查,了解国情,写出调查报告。
3、参加教学实践: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工作。
十、课程简介
1、细胞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专题介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周期与调控、细胞分化与发育、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起源与进化、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子基础、细胞信号、信号的传导与调控机理、细胞生物活性因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2学分,36课时 主要讲授免疫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和研究进展、MHC成分、性质等。
3、实验动物学专题 3学分,54课时 围绕实验动物环境、遗传、繁殖、疾病和质量控制等内容作近期文献综述、报告研究进展,介绍新的动物模型、突变系动物的培育与研究,模式生物,实验动物减少、替代与优化的研究与进展。
4、实验动物疾病学 3学分,54课时 了解实验室动物微生物与感染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验动物疾病的检测、诊断、控制方法和研究进展。
5、胚胎操作技术 2学分,36课时 结合论文和课题需要,学习掌握动物配种和超数排卵,同步发情,体外受精、显微受精、受精卵体外培养、核移植、电融合和胚胎移植技术。
6、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技术 3学分,54课时 掌握实验动物环境、微生物、遗传质量检测技术。
7、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讲授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DNA的复制、转录过程及其调控的规律和分子机制。
8、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2学分,36课时 掌握DNA的提取与纯化;mRNA的分离与纯化核酸电泳与核苷酸序列分析;PCR、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West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载体,cDNA重组、鉴定与分析;重组DNA载体在原核生物中的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