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求实精神;服从国家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掌握分析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基本的专业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环境检测、商品检验、药物分析、医学检验、卫生防疫、工业产品检验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其它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特色,本学科设置电分析化学等3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化学 | 学科代码 | 0703 | |
二级学科名称 | 分析化学 | 学科代码 | 070302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电分析化学 | 研究新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用电化学方法表征物质的形态和结构。 | ||
2 | 光谱分析 | 着重研究ICP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光化学传感器。 | ||
3 | 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及微流控技术 | 研究生物分子的色谱、毛细管电泳及微流控的分析方法。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滿35个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1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070201 M070102 M070101 M070203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波谱学 色谱分析 光谱分析 电化学方法 | 54 144 54 54 54 54 | 2 4 3 3 3 3 | 春 秋+春 春 春 秋 秋 |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070323 M070221 M07022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近代分析测试技术 量子化学 材料化学 | 36 54 54 54 | 2 3 3 3 | 秋 秋 秋 秋 | 公共课 |
合 计 | 11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3 M000301 M000102 M070223 M070141 M070142 M070143 M070144 M070145 M070146 M070147 M070148 M070149 M070150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光化学 电分析化学进展专题 色谱分析进展专题 光谱分析进展专题 化学计量学 药物分析 电分析化学 毛细管电泳 流动注射分析 环境监测 食品分析 | 7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 秋 秋 秋、春 秋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6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相结合
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参加基础理论研究外,还需积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堂学习、实验室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综合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为了巩固深化专业知识,培养硕士生的工作能力,每个硕士生必须结合研究方向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年,教学方式包括授课、指导实验、实习、辅导课和批改作业等。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进行,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但应力求公开发表。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力者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既考核学生又检查导师的工作,在硕士生学习一年半时进行全面考核,包括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等,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创造性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结合课题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创造性的探索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系统地研究分析化学及其在各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经济建设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课题。
1、论文选题与开题
学位论文一般从第二或第三学期开始,论文实验之前,必需全面地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背景、状况和最新进展,作开题报告,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总体方案。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在课题组内,定期地召开课题讨论会,交流工作进展,调动集体的智慧,创造自由的学术气氛,并对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交流和讨论。研究生在做学位论文期间,除了正常的查阅资料外,每学期至少详细阅读四篇相关的高级别最新研究论文并在课题讨论会上介绍。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个实验,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必须详细记载每个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行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修订说明
1、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提高,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平时指导等关系,使相关教育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2、凸显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课程的地位,充分体现和展示本专业的传统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3、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修订原则,加大基础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研究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育。
4、加强与引导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能够及时掌握物理化学最新前沿的研究动态,捕捉研究课题。
5、注意处理好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和连接、递进关系,理论水平提高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体现“整体优化”原则。
十、课程简介
1、波谱学 3学分,54课时 讲授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方法。
2、色谱分析 3学分,54课时 介绍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分类、各类色谱仪器的结构及操作等,掌握毛细管气相色谱、裂解气相色谱、顶空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等色谱科学领域中重要技术与最新技术。
3、光谱分析 3学分,54课时 介绍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仪器的结构和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掌握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分子荧光、激光荧光、荧光X射线等的基本原理。
4、电化学方法 3学分,54课时 介绍电极过程动力学、界面物质传递、电位阶跃方法、电位扫描方法、微电极技术、强制电流、阻抗法和电极反应等。
5、近代分析测试技术 3学分,54课时 介绍用于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和表面分析的近代分析测试技术、仪器的基本操作、仪器的功能以及分析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扫描探针显微镜等。
6、量子化学 3学分,54课时 本课程以讲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量子化学中的基本概论(如分子轨道等)为主,通过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一些具体例子的介绍,使学生对量子化学的方法、原理和近似计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7、材料化学 3学分,54课时 介绍材料的基本理论、结构、种类、组成、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