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到政府宣传、出版、文博等机关、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为人正派,与同学挚诚相处,尊师守纪。
2、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坚持并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掌握史学史、史料学、考据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精通中国近现代史,并善于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4、有发现与捕捉研究课题的能力,有独立查寻史料的能力,有撰写论著的能力。
5、会使用计算机,有较好的文字信息处理能力;有较好的读写听说一门外语的能力;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公关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二、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隶属历史学一级学科。根据本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太平天国与晚清史、辛亥革命与民国史、近代学术史与地方史、近代社会史及秘密社会等四个方向。其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见表1。
表1: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历史学 | 学科代码 | 0601 | ||
二级学科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科代码 | 060107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太平天国与晚清史 | 主要研究太平天国史,清末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 | |||
2 | 辛亥革命与民国史 | 主要研究辛亥革命史,中华民国史、民国教育、民国人物 | |||
3 | 近代学术史与地方史 | 主要研究近代学术文化以及扬州学派、扬州乡土文化史 | |||
4 | 近代社会史及秘密社会 | 主要研究近代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近代社会结构,民间秘密宗教和秘密结社 | |||
三、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35个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学习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0学分,必修课程8学分,选修课程至少7学分。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见表2。
表2: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3 | 马列原著选读 | 54 | 2 | 春 | ||
M000101 | 第一外国语(英语) | 144 | 4 | 秋+春 | |||
M020101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概论 | 54 | 3 | 秋 | |||
M020102 |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 | 54 | 3 | 秋 | |||
M020103 | 太平天国史研究 | 36 | 2 | 春 | |||
M020104 | 辛亥革命史研究 | 36 | 2 | 春 | |||
M020105 | 中国近代经学史 | 36 | 2 | 秋 | |||
M020106 | 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 | 36 | 2 | 秋 | |||
合 计 | 20 | ||||||
非学位课程 | 必修课程 | M0002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
M020121 | 中国近现代方志学 | 36 | 2 | 秋 | |||
M020122 | 中国近现代职官制度 | 36 | 2 | 春 | |||
M020123 | 中华民国史研究 | 36 | 2 | 秋 | |||
合 计 | 8 | ||||||
选修课程 | M000102 | 英语口语 | 36 | 1 | 秋+春 | 公选课 | |
M000203 | 第二外语 | 36 | 2 | 秋 | 公选课 | ||
M000301 |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 36 | 2 | 秋 | 公选课 | ||
M020141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 36 | 2 | 秋 | |||
M020142 |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 36 | 2 | 春 | |||
M020143 | 近现代史名篇名著导读 | 36 | 2 | 秋 | |||
M020144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动态 | 36 | 2 | 秋 | |||
合 计 | 7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 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关心研究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研究生要尊敬师长,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 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掌握坚实的史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门知识,通过史学论文写作,培养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学研究的能力。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六、培养环节
1、 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 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有关科研、调研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作业批改等。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4、 论著与史料阅读
论著与史料阅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完成导师开列的阅读书目。
5、 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七、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成绩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学分。同等学力入学者或跨专业入学者所补修的全部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 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学院研究生教务员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 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 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史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 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 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修订说明
1、凸显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秘密史等课程地位,充分体现和展示本专业的传统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2、加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理论和基本史料、研究动态的课时量,拓宽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等课程内容,加大基础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以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修订原则;
3、注意加强研究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育。增加《近现代史名篇名著导读》课程,精选经典近现代史著作和论文,讲授作者及其时代背景、论著的主要内容、观点和学术特点、学术创新,论著的研究方法与脉络结构,教导研究生如何读懂、读通近现代史论著;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动态》课程,使研究生能够及时掌握近现代史最新前沿的研究动态,捕捉研究课题。
4、注意处理好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和连接、递进关系;理论水平提高和史料能力培育的关系,体现“整体优化”原则。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概论 3学分,54学时 通过全面、深入介绍有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要成就,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线索,掌握近现代史研究的基本概况,以培养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难点、热点和学科前沿进行评介,使研究生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注重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
2、中国近现代史料学 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史料学的定义的研究对象、一般原则和方法,近代档案史料、文集史料、传记史料、笔记史料、地方志史料、报刊史料的价值、出版与收藏情况、整理和利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日、中法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等研究中的史料概况及其利用;建国后中国近现代资料的出版概况,使研究生对近现代史料的出版、收藏利用有大致的了解,为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史料基础。
3、太平天国史研究 2学分,36学时 评介国内外学者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指导研究生阅读、理解太平天国文献(印书、文书、文物),以培养研究生研究太平天国的基本功;另外对太平天国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介绍评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研究生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理解,使其具有研究太平天国的知识水平、专业知识。
4、辛亥革命史研究 2学分,36学时 通过概述辛亥革命史学史,着重向研究生讲述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主要流派各自成就和其局限,使研究生能尽快了解当前国内外辛亥革命研究的学科前沿状况;同时介绍迄今为止所有国内外出版的主要辛亥革命史资料,并就若干代表性资料作适当评介;在教学中还将就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若干难点和热点作专题评介,以培养研究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中国近代经学史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近代经学与社会政治、近代经学与西学东渐、近代经学与教育改革等专题,提高研究生对于近代政治史、文化史的认识水平;讲授“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乾嘉朴学的延续与总结”、“汉学与宋学的合流”、“考据与经世的贯通”、“今文经学的正宗与别流”、“古文经学的改造与复兴”的课题,使研究生掌握近代经学史的发展线索、特点和主要成就。
6、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 2学分,36学时 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入分析中国近现代秘密社会的起源、发展、性质以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各个时期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概括叙述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研究的国内状况,介绍迄今为止所见的有关秘密社会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并就中国近现代秘密社会史研究中的若干难点和热点进行专题介绍,为今后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7、中国近现代方志学 2学分,36学时 旨在使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了解方志学的基本知识,尤其着重了解近现代方志学的发展史、研究状况和取得的成就,熟悉近现代方志史料的利用途径、查阅方法和近代现方志的整理方法,以拓宽专业研究的史料运用范围、拓宽研究领导,并为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高层次的研究人员。
8、中国近现代职官制度 2学分,36学时 弄清近现代各阶段各政权官制的思想源流,沿革特点和差异,认识数千年封建经济、封建意识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认识各种官制由于各政权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所作的自我调适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又互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其政权亦因之盛衰不一。中国近现代的官制在机构设置和官名演变方面不象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各大段那么复杂繁琐,但与政体的演变和政党的更迭关系密切。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研究生进一步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政权的性质,进而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实质。
9、中华民国史研究 2学分,36学时 通过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情况的介绍,阐述民国政治权建立、发展、演变、覆亡的历史。从揭示民国政权自身“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反面逻辑中,说明“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掌握民国史研究的方法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