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大、中专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学科从事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比较系统的掌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与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较强的口语、笔语应用技能;了解和掌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般手段和方法;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阅读本专业有关文献资料;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隶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根据本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英美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三个方向。其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见表1。
表1: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外国语言文学 | 学科代码 | 0502 | ||
二级学科名称 | 英语语言文学 | 学科代码 | 0502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 | 主要研究英语语言学理论(如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如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以及相关学科理论(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应用、语言教学法研究、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 | |||
2 | 英美文学与文化 | 主要研究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重要作家及作品、二十世纪英美小说批评、跨文化交际等。 | |||
3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主要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研究当代中外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教学和汉英翻译实践等。 | |||
三、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35个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 学分,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12学分。本学科的主要课程设置与学分见表2。
表2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3 M040101 M040102 M040103 M040104 M040105 M040106 | 马列原著选读 经典学术名篇赏析 英语语言学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语 日语 | 54 36 72 72 72 144 144 | 2 2 4 3 3 4 4 | 秋 秋 秋 春 春 秋+春 秋+春 | 法 语 、 日 语 选 一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3 M040121 M040122 M040123 M040124 M040125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话语分析 英美文学 翻译鉴赏与批评 | 36 36 36 36 36 36 | 2 2 2 2 2 2 |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 |
合 计 | 12 | ||||||
选 修 课 程 | M000301 M040141 M040142 M040143 M040144 M040145 M040146 M040147 M040148 M040150 M040151 M040152 M040153 |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修辞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 社会语言学 作家作品研究 二十世纪英美小说批评 英诗批评与欣赏 欧洲文明史 当代翻译理论及翻译史 英语高级口译 跨文化交际学 |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秋 春 秋 秋 春 春 春 秋 秋 春 春 秋 春 | 任 选 三 门 | |
合 计 | 6 | ||||||
总 计 | 36 |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研究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合作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确定后,如需修改,应获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同等学力入学的学生必须补修5门现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一般也须补修3门现专业本科主要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研究生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应完成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150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和专业访学。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和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课程论文必须有质量和字数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核可以用考试或撰写论文方式进行。课程论文要求与学位课论文相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
同等学力入学者补修课程考试必须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参加科研工作和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利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论文选题和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导师主持的国家或省部级的基金项目等接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初步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争取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要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修订说明
1、学位课程增加一级学科含量,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2、跟踪本学科前沿知识,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强化学科中各研究方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研究生语言研究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经典学术名篇赏 2学分,36学时 集中阅读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一些名篇名作,如有关建构主义,言语行为、所指与意义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深化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同时改进他们的语言基本功和阅读赏析能力。
2、英语语言学 4学分,72学时 主要介绍英语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提高英语总体水平和英语教学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语言习得等。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3学分,72学时 介绍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的主要几个繁荣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的主要文论流派,并运用相关文论解读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
4、翻译理论与实践 3学分,72学时 通过系统讲授我国名家的翻译理论与经验,以及有分析地介绍域外先进的翻译理论,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英汉互译的实践。
5、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2学分,36学时 结合学生的开题报告,介绍和讨论外语研究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手段、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外语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国际通行的论文格式规范。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学分,36学时 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结合中国学生的自身特点,探讨外语学习规律、策略和特征,探讨二语习得的石化现象等,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7、话语分析 2学分,36学时 主要介绍语篇研究的发展概况、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及物性、指称性、结构衔接、逻辑连接、词汇衔接、主位与述位、语境与语用、语篇结构等。
8、英美文学 2学分,36学时 结合英美文学史,介绍英美文学主要发展阶段和重要作家。
9、翻译鉴赏与批评 2学分,36学时 运用文艺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分析欣赏国内已有定评的优秀译作。介绍翻译批评的性质、目的、范围、意义,分析探讨翻译批评的依据和标准以及理论途径,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翻译作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