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应用化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现代化工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标准是: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拼搏奋斗的献身精神。
2、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现代技术、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及撰写论文;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等3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科代码 | 0817 | ||
二级学科名称 | 应用化学 | 学科代码 | 081704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 | (1)功率超声强化化工过程; (2)有机电化学合成及三维电极的模拟、放大; (3)光电催化过程研究。 | |||
2 | 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精制 | (1)分子蒸馏技术和工艺研究; (2)重结晶分离与提纯; (3)膜分离过程研究 。 | |||
3 | 材料的合成与功能化 | (1)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2)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3)电极材料的开发。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在2.5-5年范围内变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1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 自然辩证法 | 54 | 2 | 春 | ||
M000101 | 第一外语 | 144 | 4 | 秋十春 | |||
M070301 | 传递工程 | 54 | 3 | 春 | |||
M070302 | 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 | 54 | 3 | 秋 | |||
M070203 | 电化学方法 | 54 | 3 | 秋 | |||
M070201 | 波谱学 | 54 | 3 | 春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
M070321 | 现代化工分离技术 | 54 | 3 | 春 | |||
M070601 | 催化化学 | 54 | 3 | 春 | |||
M070323 | 近代分析测试技术 | 54 | 3 | 春 | |||
合 计 | 11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 英语口语 | 36 | 1 | 秋、春 | ||
M000103 | 第二外语 | 72 | 2 | 秋 | |||
M000301 |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 36 | 2 | 秋 | |||
M070224 | 材料化学 | 36 | 2 | 秋 | |||
M070226 | 应用电化学 | 36 | 2 | 春 | |||
M070351 | 化工过程优化设计 | 36 | 2 | 秋 | |||
M070341 | 化学反应动力学 | 36 | 2 | 秋 | |||
M070342 | 应用超声学 | 36 | 2 | 春 | |||
M070501 | 材料的复合与功能化 | 36 | 2 | 春 | |||
M070503 | 功能材料新进展 | 36 | 2 | 春 | |||
M070202 | 胶体与表面化学 | 54 | 3 | 秋 | |||
M070223 | 光化学 | 36 | 2 | 秋 | |||
M070346 | 高等有机化学 | 36 | 2 | 秋 | |||
M070348 | 绿色化学与技术 | 36 | 2 | 秋 | |||
M070352 | 纳米材料技术与应用 | 36 | 2 | 春 | |||
M070349 |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 36 | 2 | 春 | |||
合 计 | 6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专门人才,以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重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学术态度。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研究及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联合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硕士生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可以在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其中讲课4课时左右。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资料,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应依照《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导师的带领或指导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讲1次学术报告。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的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所有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考核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要分别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学院根据每学期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计划审核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情况。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及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本平台,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开题报告可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并广泛征求意见。
3、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详实、思路清晰,论文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制定说明
应用化学学科涉及面广,是学科交叉、渗透、互动、融合的生长点。该学科作为集理论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硕士研究生既要具有宽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有“四注重”:注重强化工程基础,注重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注重光、电、声与化工过程的耦合,注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在论文环节中,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本培养方案是实施能为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或去研究机构、公司、企业等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课程简介
1、传递工程 3学分,54课时 该课程主要介绍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理论,内容涉及分子尺度、微团尺度及设备尺度的传递。具体内容包括流动问题的分析、单相流动、气液两相流动、流体的均布、传热问题分析、研究传热的方法、传热的计算、传质机理、对流与湍流传质、传质过程的强化等。
2、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解工程数值方法及Matlab语言、系统调优技术与应用、数据和图形处理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为从事化学、化工、材料等工程领域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电化学方法 3学分,54课时 介绍电极过程动力学、物质传递、电位阶跃方法、电位扫描方法、微电极技术、强制电流、阻抗法和电极反应等。
4、波谱学 3学分,54课时 介绍质谱、红外、紫外-可见、核磁共振、莫斯堡尔光谱、光电子能谱和拉曼光谱等。
5、现代化工分离技术 3学分,54课时 本课程内容包括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及变量分析、分子蒸馏、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分离技术,传质方法的新进展,同时进一步探索各种新的分离原理和开发新分离方法的思路。
6、催化化学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述催化剂的制备、评价方法,催化作用原理及动力学,以及电催化、光催化与光电催化、声催化的原理及动力学,并对特种催化剂及高新催化剂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系统的介绍。针对几大类多相催化反应及其催化剂进行基本过程及基本概念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多相催化相关过程及概念、重要多相催化反应及催化剂、催化剂设计及表征、催化作用机理等。要求学生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催化过程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7、近代分析测试技术 3学分,54课时 本课程将介绍用于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和表面分析的近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仪器的功能以及分析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色谱、光谱、核磁、电镜、热分析系列、X衍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