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与造就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机械设计、制造、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好的了解;掌握机械制造学科科研与产品开发的方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设计和研究工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作为技术骨干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根据本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与机电控制技术、现代特种加工新技术等三个方向。其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见表1。
表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机械工程 | 学科代码 | 0802 | |
二级学科名称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学科代码 | 0802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 主要从事CAD/CAPP/CAM集成技术、数字化制造、企业信息化、虚拟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并行工程等技术的研究 | ||
2 | 机电一体化与机电控制技术 | 从事数控技术、数控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工程、机电系统控制、磁悬浮技术、模糊控制、智能控制、以及探讨集机械、电子和微电脑控制于一体的产品对象的设计、开发和控制等技术研究。 | ||
3 | 现代特种加工新技术 | 从事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CAD/CAM软件、快速原型技术、表面改性等技术的研究。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在2.5-5年范围内变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滿35个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3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学位课程 | M000202 M000101 M090103 M090104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矩阵论 数值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 制造系统工程 | 54 144 54 54 54 54 | 2 4 3 3 3 3 | 春 秋+春 秋 春 秋 春 | 公共课 公共课 数学学院 水利学院 | |
合 计 | 18 | ||||||
非学位课程 | 必修课程 | M000201 M090101 M090122 M090124 M090125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其应用 机械动力学 信号分析与处理 | 36 54 54 54 36 | 2 3 3 3 2 | 秋 春 春 秋 秋 | 公共课 |
合 计 | 13 | ||||||
选修课程 | M000103 M000301 M000102 M090121 M090141 M090142 M090149 M090143 M090150 M090144 M090145 M090146 M090147 M090151 M090123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智能工程 DSP与图像处理技术 机电能量转换 快速原型技术 微机接口技术 现代表面工程 机械振动理论 制造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弹塑性力学 有限元分析 特种加工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 | 7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54 |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 秋 秋 秋、春 秋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春 秋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4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论文等工作。导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硕士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积极进取。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各自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着重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并完成相当于助教1个月工作量的任务。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导师的带领或指导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其中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主讲1次学术报告。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同等学力者补修的4门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尽量与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科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3、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理论正确、思路清晰,文献详实,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4、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制定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次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根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过程,明确研究生、导师、学科和学院的职责,依据培养方案严格执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具体修订的思路上,突出本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是按学科基础和培养目标来优化课程设置,并注意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平台进行课程的融合;二是按培养过程特点细化与规范培养程序,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按高素质与重能力培养来严格各环节的考核,控制整体培养质量。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矩阵论 54学时,3学分 重点介绍内积空间与矩阵Jordan标准形、矩阵多项式、矩阵分析、微分方程的矩阵分析解法、广义逆矩阵等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数值分析 54学时,3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插值法、函数逼近方法、数值积分、线性方程组解法、矩阵特征值计算、常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
3、现代控制理论 54学时,3学分 主要对机电系统的状态空间进行描述,分析其运动状态,判别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及其稳定性,并对系统进行状态反馈,状态重构及解偶的综合或设计。
4、制造系统工程 54学时,3学分 重点从系统性、综合性的角度介绍制造系统技术及其相关的管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制造系统和制造系统工程的基本观念、制造工艺系统、制造资源系统、制造信息系统、制造系统自动化、制造系统设计和以及制造系统的管理和运筹。
5、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54学时,3学分 学习并了解系统化设计、创造性思维和方法、评价与决策方法及典型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6、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其应用 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全面介绍机械系统、机电接口、检验系统、控制系统等原理及应用,使学习者掌握构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分析步骤和方法。
7、机械动力学 54学时,3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机械振动学的基本理论,机械振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机械结构的隔振与防振,机械零部件的动态设计方法等。
8、信号分析与处理 36学时,2学分 主要介绍信号与系统基础、傅立叶变换、Z变换、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随机信号相关分析、功率谱估计及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