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物理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时代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面向生产实际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胜任教学任务、担负专业技术工作。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基本的专业科技论文,能用外语进行简单的会话。鼓励选修第二外语。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生命物质的物理特性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它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生物物理学是研究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综合性强。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本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校的具体条件,设立以下4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生物学 | 学科代码 | 0710 | ||
二级学科名称 | 生物物理学 | 学科代码 | 07101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 | 核素示踪与同位素技术及其在农业、生物科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
2 | 核辐射技术应用 | 放射生物学、核辐射应用与测量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农副产品保鲜、低剂量刺激生长、植物诱变遗传与分子改良中的应用。 | |||
3 | 应用生物物理学 | 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分子间强弱相互作用力、量子力学与大分子结构、膜生物物理、生物组织电磁特性、光生物学原理、激光生物物理、生物热力学与生物控制论等近代物理理论与方法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 |||
4 | 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 | 近代电子理论与信息检测技术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技术、方法进行生物信息处理。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在2.5~5年范围内变动。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140201 M140202 M000501 M170321 M000401 M140203 M140204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生物物理学 核农学 仪器分析 分子生物学或分子遗传学 矩阵论 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与识别 生物控制论 | 54 144 54 54 54 54 54 54 54 | 2 4 3 3 3 3 3 3 3 | 春 秋+春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春 | 公共课 公共课 方向1、2、3 方向1、2、3 方向1、2、3 方向4 方向4 方向4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40222 M140223 M140101 M140224 M140225 M140226 M140227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同位素示踪法 辐射农学 高级植物生理学 生物物理学专题 生物医学电子学 医学影像设备 医学图像理解 | 36 36 36 72 36 54 36 54 | 2 2 2 4 2 3 2 3 | 秋 春 秋 秋 春 秋 春 秋 | 公共课 方向1、2、3 方向1、2、3 方向1、2、3 方向4 方向4 方向4 |
合 计 | 12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M000103 M000301 M140244 M140245 M140246 M140247 M140248 M100154 M140249 M100101 M141122 | 英语口语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辐射剂量与防护学 示踪动力学 核物理和放射化学基础 生物信息检测专题 放射生态学 人工智能 多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科技创新论与科技写作 | 36 7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54 36 | 1 2 2 2 2 2 2 2 2 2 3 2 | 秋、春 秋 秋 秋 春 春 秋 秋 秋 春 春 秋 | 公共课 公共课 公共课 方向4 方向4 方向4 方向4 | |
合 计 | 5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个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
2、课程学习与研究课题、科研论文相结合。
研究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通过研究课题和科研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在第一学期结束前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培养计划应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以同等学历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着重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为完成研究课题或学位论文,经导师批准,可以跨学科选修课程。根据研究需要,经导师批准,可以跨一级学科选修学士学位课程,列入个人培养方案,(但不计学分)。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当于助教1个月工作量的任务。
4、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导师的带领或指导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学期间必须作1次学术报告,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所有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考核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分别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学院根据每学期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计划审核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情况。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各学科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详实、思路清晰,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生物物理学是研究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综合性强。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本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与状以及本校的具体条件,按《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有必要对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研究方向: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本学科已由原先的生物物理(农)逐步扩大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在培养方案中新增设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上,既考虑到学科的共性部分,又兼顾研究方向之间的差异。
具体修订的思路上,突出本学科硕士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按紧贴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二是按培养过程特点,细化与规范培养程序,三是按高素质人才与高学位论文质量,严格各环节的考核。严格考试程序,控制整体培养质量等。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生物物理学 54学时,3学分 主要讲授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分子间强弱相互作用力,量子力学与大分子结构,分子光谱,量子生物学基础,细胞超微结构与功能,膜生物物理,生物组织电磁特性,光生物学原理,激光生物物理,生物热力学等。
2、核农学 36学时,2学分 主要讲授核农学的概念及发展、核农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3、同位素示踪法 36学时,2学分 主要介绍核物理基础知识、放射性探测、放射性的安全操作、示踪试验的设计与操作规程。
4、生物物理学专题 36学时,2学分 主要讲授生物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生物物理学与相关专业结合密切部分的研究前沿,探讨如何将生物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本专业的研究中。
5、辐射学 36学时,2学分 主要讲授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辐射演变育种、辐射治虫、食品的辐射储藏,以及农用射线检测仪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6、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和识别 54学时,3学分 课程主要是针对生物信息的特点,采用随机信号数字处理的方法,介绍了信号采集和处理的基本步骤,讨论了一些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介绍了一些当前热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本课程是生物图像处理、生物系统辨识与建模等研究工作的基础 。
7、生物医学电子学 54学时,3学分 学习并掌握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电子设备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8、医学影像设备 54学时,3学分 学习并掌握典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成像原理,设备构成,及其技术实现。
9、医学图像理解 54学时,3学分 学习并掌握生物医学图像理解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医学图像上的应用方法。
10、生物控制论 54学时,3学分 生物控制论是将控制论用于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以讲授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为主,辅以本学科的基本方法及成果,为学生用控制论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