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预防兽医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博士生教育的合格生源。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服从国家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具有坚实的预防兽医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和准确理解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具有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精神。
3、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五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兽医学 | 学科代码 | 0906 | ||
二级学科名称 | 预防兽医学 | 学科代码 | 090602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
1 |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主要研究畜、禽等动物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原虫等)的形态结构、分布规律、致病特点以及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的相互作用、致病机制,现代分子生物学在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控制中的应用。 | |||
2 | 动物免疫学研究 | 主要研究动物免疫细胞的功能分类,抗原加工及提纯,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效应机制,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克隆和鉴定,新型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现代免疫学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和病原鉴定中的应用。 | |||
3 | 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制对策研究 | 主要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的特点和规律,疫病预测、预报,防疫方法及体系的建立,常规及基因工程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卫生措施和预防接种在疫病防制中的应用。 | |||
4 | 人畜共患病及食品安全研究 | 主要研究危害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动物传染性病的诊断与防制,动物性食品和产品中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有害化学残留物的检验检测。 | |||
5 | 动物转基因及生物制药研究 | 主要研究显微注射、病毒转染、基因打靶等动物胚胎基因导入技术,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定位表达与调控技术,利用转基因哺乳动物的乳腺和家禽的输卵管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兽用疫苗、抗体、营养保健食品和贵重药物。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经批准可在2.5—5年范围内变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或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分,其中学位课程17学分, 必修课程9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160401 M160402 M160403 M160404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进展 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预防兽医学实验技术 | 54 144 54 36 54 54 | 2 4 3 2 3 3 | 春 秋+春 秋 秋 春 春 |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17 | ||||||
非学位课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60421 M160422 M160423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免疫学实验技术 重组DNA技术 分子生物学 | 36 36 36 54 | 2 2 2 3 | 秋 春 秋 春 | 公共课 |
合 计 | 9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M000301 M000103 M160441 M160442 M160443 M160444 M160445 M160446 M160447 M160448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动物流行病学原理 组织病理实验技术 动物寄生虫病学研究进展 人畜共患病 动物食品检疫检验技术 兽医法律法规 生物制品的制备及标准化 兽医药理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原理及实验技术 | 72 36 36 36 36 18 18 36 18 18 36 36 | 2 2 1 2 2 1 1 2 1 1 2 2 | 秋 秋 秋、春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 公共课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9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尤其在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等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具有一票否决权;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与导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研究生既要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掌握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与讨论班学习
硕士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学位课程要有成熟、稳定的教学大纲, 明确规定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必修的文献书目。导师应着重启发硕士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身具体情况和研究方向, 从扩大知识面和适应本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 指定一定量的选修课程;同时也要重视讨论班学习。讨论班学习采取导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学生报告等多样形式。
3、实践环节
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年,形式包括以本科生为对象进行的试讲、指导实验实习、辅导课堂讨论或指导毕业论文等,工作量应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约36学时)的工作量。预防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临床实践和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年进行,形式包括到当地兽医部门见习、出诊和为基层单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阅读的文献包括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校院组织的学术报告和学科点组织的定期学术交流。主讲至少1篇本研究方向最新论文或学术专著中的1章,并至少作1次学术报告。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硕士生必须学完学校指定的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学位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试可以论文发表的形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的考核均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同等学力资格入学的硕士生补修课程合格后方可通过考核。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考核包括教学实践考核和社会实践考核。研究生参加教学与社会实践后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完成指定的教学实践工作量(36学时),写出临床实践总结报告或临床诊断报告。实践环节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需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其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 (第四学期) 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 以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须在完成补修课程且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院研究生指导委员会负责,具体办法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显露较大科研潜力的硕士生经导师同意后,可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转读博士学位。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指导教师必须依据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制订科学细致的培养计划。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及学科或生产实际的需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于第三学期时提出具有一定理论、实践或创新意义的论文题目, 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开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立题意义、研究内容、初步进展和研究计划等。论文题目经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审定后备案,一经确定后不得随意变动,如因特殊原因需要修改论文题目时需得到指导小组同意。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在科研计划实施期间, 必须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科研记录必须规范、完整。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并要求立论正确、思路清晰、资料可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写作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导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将研究成果在本专业权威、一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特别是在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并积极参加各个层次的优秀硕士论文评选。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本学科点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前, 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或正式录用至少1篇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综述或研究报告。
九、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根据预防兽医学学科特点和以往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按《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过程,明确导师与研究生职责,依据培养方案严格执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修订的思路突出本学科硕士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是按紧贴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二是按培养过程特点,细化规范培养程序;三是按高素质人才与高学位论文质量,严格各环节的考核。
修订要点:课程设置上,强化兽医学一级学科课程的融合,适当增加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在课程学习上,注重思辩、写作与报告能力,提高抓住问题要害的敏锐力;学位论文选题上,明确选题要求,提高论文质量;中期考核明确硕士资格考试程序,提升整体培养质量等。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进展 3学分,54课时 主要介绍动物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分离及培养特性、毒力因子、鉴定方法和致病特点,重点介绍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2学分,36课时 主要介绍动物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表面标志、功能分类和抗原识别及加工提呈机制,抗体结构及多样性的产生机制,体液免疫因子的作用机制,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其编码分子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免疫应答的调节,抗感染免疫,现代免疫学技术及其在病原鉴定和疫病诊断中的应用,生物制品和诊断试剂的开发与利用。
3、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3学分,54课时 主要介绍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传播和流行规律,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畜禽重要疫病的特点以及诊断和控制措施,动物疫病的预测和监控,畜禽产品的检疫检验。
4、预防兽医学实验技术 3学分,54课时 动物传染病常见诊断与防制的实验技术。
5、免疫学实验技术 2学分,36课时 单克隆抗体及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前景和范围,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细胞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6、重组DNA技术 2学分,36课时 DNA重组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技术。
7、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讲授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DNA的复制、转录过程及其调控的规律和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