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兽医业务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基础兽医学高级人才。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的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和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进展和动态,并对相近方向有所了解。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4、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以下四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兽医学 | 学科代码 | 0906 | ||
二级学科名称 | 基础兽医学 | 学科代码 | 0906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兽医病理学与免疫学 | 动物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动物疾病检验研究;动物疾病免疫机理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 | |||
2 | 兽医药理与毒理学 | 新兽药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兽药安全评价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新兽药的研制与开发。 | |||
3 | 动物生理 | 动物生长发育的神经内分调控研究;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研究;动物促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 | |||
4 |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比较解剖学研究;比较组织学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研究。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在2.5~5年范围内变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或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7学分,非学位课程必修课11学分。具体课程见表2。
表2: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160402 M160301 M160302 M160303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语 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展 动物病理学研究进展 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研究进展 | 54 144 36 54 54 54 | 2 4 2 3 3 3 | 秋 秋+春 秋 春 秋 秋 |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17 | ||||||
非学位课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60321 M160322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研究生学术研讨 | 36 54 54 54 | 2 3 3 3 | 秋 春 秋 | 公共课 生技开 |
合 计 | 11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M160341 M160342 M160421 M160343 M160121 M160101 M160344 M160345 M000103 | 英语口语 动物病理学实验技术 药理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 仪器分析 动物生殖生理 电镜技术 胚胎操作技术 细胞生物学 动物高级解剖学 文献检索 兽医法律与法规 第二外国语 |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54 36 36 36 54 | 1 2 2 2 2 2 2 2 3 2 1 2 3 | 春 秋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 公共课 外院开 外院开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7 | ||||||
总 计 | 35 |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选修课程、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导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导师不仅要指导好研究生的业务学习,还要注意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定期检查和听取研究生的思想和业务情况汇报,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硕士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管理和实施。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基础兽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六、培养环节
1、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尤其是学位课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文献查阅、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强化自学、思辩、写作和研讨能力的培养,提高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要求、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经导师批准,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相关课程。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3、实践环节
研究生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教师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文献资料,并能运用文献指导科研实践。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是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按天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
同等学历者补修的本科基础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考核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祥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也要力求与国家或省部级资金项目、攻关项目接轨。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立项并开展工作。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主要技术难点及拟解决方案可行性、创新之处等。报告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实施。
2、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科研记录必须规范、完整。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对所研究方向的基本现状和最新成就应有所了解,对所研究课题要有新的见解,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论文质量。
九、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依据基础兽医学学科特点和相关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按《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修订的。在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培养目标、导师与研究生的职责,强化培养过程,并依培养方案严格执行考核和监督,以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具体修订的思路上,突出本学科硕士生科研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按紧贴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置;按培养过程特点,细化与规范培养程序;按高素质人才与高学位论文质量,严格各环节的考核。
修订要点:课程设置上,强化与兽医学一级学科课程的融合,适当增加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在课程学习上,注重思辩、写作与报告能力的训练,提高捕捉问题要害的敏锐力;在学位论文选题上,明确选题要求,提高论文质量;在中期考核上,控制整体培养质量等。
十、课程简介
1、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2学分,36课时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体免疫力、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生殖免疫等原理,以及抗原与抗体提纯、沉淀反应与免疫扩散电泳、免疫印迹、免疫标记、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测定等试验技术。
2、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展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动物血液、循环、消化代谢、神经内分泌与生殖生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趋势;重点讨论动物生理活动的调控机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动物生理学中的应用。
3、动物病理学研究进展 3学分,54课时 主要介绍畜禽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展过程和诊治,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4、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研究进展 3学分,54课时 介绍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学、作用机理、毒理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化学治疗药物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向。
5、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3学分,54课时 在学习过家畜生理学的基础上,主要讲述并进行下列实验:(1)慢性动物手术;(2)血液样品的获取与制备;(3)动物胃肠篓管的外科手术安装;(4)胃肠液消化酶和消化力的测定;(5)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技术。通过上述实验,掌握与动物营养生理学研究有关的各种实验操作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