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也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具体要求是:
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献身事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切实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与最新科技成就;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一定经营管理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创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特色,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 | 畜牧学 | 学科代码 | 0905 | |
二级学科名称 |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学科代码 | 090502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营养、分子营养 | 主要研究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态营养、氮素营养代谢利用规律、分子营养 | ||
2 | 单胃动物营养与生产、环境 | 研究营养与动物生产性能、产品质量间的关系;不同环境条件下,动物对营养物质需要的规律;饲料营养物质通过动物产品对人类健康影响、动物排泄物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调控 | ||
3 |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 重点研究饲料资源的营养特性及提高各种饲料资源利用率的技术措施 | ||
4 | 幼龄动物营养生理代谢调节 | 主要研究幼龄动物的营养生理学调控理论与应用技术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经批准可以在2.5-5年内变动,提前或延期毕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或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150201 M150202 M150203 M100206 | 自然辨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高级动物营养专题及试验技术 现代动物生产专题 生化技术原理与实验 | 32 64 32 64 48 48 | 2 4 2 4 3 3 | 春 秋+春 秋 春 春 春 |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50221 M150222 M000524 M000525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高级生物统计(动物类) 蛋白质化学 仪器分析 | 32 32 48 48 32 | 2 2 3 3 2 | 秋 秋 春 秋 春 | 公选课 公选课 |
合 计 | 12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M000301 M000103 M150241 M150242 M150243 M150244 M150245 M150246 M150257 M150258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英语口语 动物繁殖学专题 现代遗传学专题 现代动物育种学专题 畜牧系统工程 畜禽肉品学专题 现代环境卫生学专题 专业外语 分子营养学专题 | 64 32 32 32 16 32 32 32 16 16 16 | 2 2 2 2 1 2 2 2 1 1 1 | 秋 秋 秋、春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秋 秋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5 | ||||||
总 计 | 35 |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动物营养及饲料学科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着眼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研究生既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使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优势和特色,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是以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试讲专业课部分章节,4学时左右。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课和协助指导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是开展科技服务;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开展专题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1)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10次以上;(2)主讲学术报告1次;(3)主持研究生学术讨论会1次。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试,某些学位课程也可以论文发表形式考核。必修课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考核以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均以百分制记载成绩,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历者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每一次学术活动都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经学院考核合格者方可毕业。
4、中期考核
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可以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研究生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应注重应用与开发,课题可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选择内容进行研究,亦可选自社会生产部门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生产实际情况,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立项目的和意义、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作基础、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存在问题及克服方法、参考文献),并组织学科组或教研室有关教师进行开题论证。鉴于动物营养学科的特点,为增加试验重复起见,学位论文题目确定并交系备案后,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尽快拟定论文实施计划并予以实施。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研究工作期间,研究生需要继续阅读和收集文献资料,对所研究的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掌握现场试验技术、实验室研究方法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技术。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可在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论文指导小组的建议和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到校外有关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调查。在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必须定期向导师或指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听取意见,接收指导。在试验过程中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做好各项记录,获得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妥善保存原始资料。试验结束后,对所获取的试验数据进行科学地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论文。要求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说明
指导思想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既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完成学位论文,使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突出高级专门综合应用特色。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2学分,32课时 在学习过家畜生理学的基础上,主要讲述并进行下列实验:(1)慢性动物手术;(2)血液样品的获取与制备;(3)动物胃肠篓管的外科手术安装;(4)胃肠液消化酶和消化力的测定;(5)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技术。通过上述实验,掌握与动物营养生理学研究有关的各种实验操作手段。
2、高级动物营养专题及试验技术 4学分,64课时 在学习基础动物营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营养作用及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对动物体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类型动物对营养需要的本质差异与研究方法;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展望等。
3、现代动物生产专题 3学分,48课时 是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要求和研究方向而开设的课程,讲述现代动物生产中的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引导和培养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去思考、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和本研究领域内的主要问题。
4、生化技术原理与实验 3学分,48课时 在学习过基础生物化学的基础上,主要讲述并选做下列实验:(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2)丹酰氯法测定蛋白质N末端氨基酸;(3)蛋白质等电点;(4)印迹法;(5)亲和层析技术——蛋白质或酶的纯化;(6)蔗糖酶的提取和性质测定;(7)RNA的制备及鉴定;(8)DNA的制备及其含量测定;(9)DNA酶切图谱的测定;(10)DNA克隆技术;(11)质粒DNA分子杂交;(12)红细胞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成分分析;(13)IgG的纯化及鉴定。通过上述实验,掌握各种层析技术、电泳技术、光谱学技术以及蛋白质、核酸等的纯化、测定等重要实施方法。
5、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2学分,32课时 主要讲授饲料资源的种类、特性和开发利用技术。通过学习能掌握进行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步骤。
6、高级生物统计(动物类) 3学分,48课时 主要讲授多元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试验方案、试验误差及其控制,随机区组设计、交叉试验设计、裂区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及常用统计软件应用技术等。
7、蛋白质化学 3学分,48课时 蛋白质的重要性,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分类与命名,氨基酸、蛋白质结构(氨基酸定量组成,一、二、三、四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结构测定(氨基酸组成分析、一级结构和构象的测定方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红蛋白与氧的运输、异常血红蛋白与分子病、前体激活、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抗原与抗体、收缩蛋白与运动);蛋白质与核酸、糖、脂相互作用;蛋白质进化,糖蛋白、膜蛋白、纤维蛋白,蛋白质的物化性质与分离、提纯、鉴定。
8、仪器分析 2学分,32课时 掌握动物试验中常用的近代光学、原子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氨基酸分析等仪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着重实验操作技能和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