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高级人才。对硕士生的要求是:
1、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团结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献身农牧业,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运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具有从事动物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承担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五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畜牧学 | 学科代码 | 0905 | |
二级学科名称 |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 学科代码 | 0905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遗传标记与动物育种 | 分析各种遗传标记,重点探寻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 | ||
2 | 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 | 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 ||
3 | 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 | 利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解决动物育种中的实际问题。 | ||
4 | 动物生殖调控研究与应用 | 研究动物繁殖生理,利用繁殖新技术提高动物繁殖性能。 | ||
5 | 动物胚胎生物技术 | 动物胚胎的冷冻、分割、培养、性别鉴定、基因导入和克隆等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批准最多可延长至5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7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按规定修满课堂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 自然辩证法 | 32 | 2 | 秋 | 公选课 | |
M000101 | 第一外国语(英语) | 64 | 4 | 秋+春 | 公选课 | ||
M150103 | 分子遗传学 | 48 | 3 | 秋 | |||
M150104 | 现代群体遗传学 | 48 | 3 | 秋 | |||
M150105 | 动物生殖生理学 | 48 | 3 | 秋 | |||
M150106 | 现代动物育种学 | 48 | 3 | 秋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2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春 | 公选课 |
M150122 | 动物生化遗传学实验 | 48 | 3 | 春 | |||
M150123 | 数量遗传学 | 32 | 2 | 春 | |||
M150124 | 动物繁殖新技术 | 32 | 2 | 春 | |||
M150125 | 动物遗传育种新进展 | 32 | 2 | 春 | |||
M150126 | 研究班讨论 | 32 | 2 | 春 | |||
合 计 | 13 | ||||||
选 修 课 程 | M150141 | 动物育种规划 | 32 | 2 | 秋 | ||
M150142 | 动物遗传资源学 | 32 | 2 | 秋 | |||
M150143 | 动物繁殖行为学 | 32 | 2 | 秋 | |||
M150144 | 高级生物统计与软件应用 | 32 | 2 | 秋 | |||
M150145 | 动物基因工程 | 32 | 2 | 秋 | |||
M150146 | 动物繁殖免疫学 | 16 | 1 | 秋 | |||
线性代数 | 32 | 2 | 秋 | 公选课 | |||
M000102 | 第二外语 | 32 | 2 | 秋 | 公选课 | ||
合 计 | 4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以导师为主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3~4人,其中一般包括一名校外知名专家。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对论文进行全面指导,以研究生自身为主开展创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入学后半年内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与本学科发展需要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确定选修课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相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科研论文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遗传学基础、数量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和动物繁殖学等5门本科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其中的3门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为了使硕士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硕士生必须学好学位课程,积极参加研究班活动。此外,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硕士生的基础,选修几门课程。硕士生课程的学习,必须按该课程的规范化要求进行。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学分。
3、实践环节
(1)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三周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①开展科技服务或在生产单位蹲点;②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查,了解国情,写出调查报告。
(2)教学实践:为了培养硕士生的教学能力,在适当时候,组织硕士生参加大学本科部分教学工作。形式可以是讲授部分章节,指导实验、实习、辅导课堂讨论和辅助指导毕业论文等工作,并完成相当于助教1个月工作量的任务。
4、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在导师的带领或指导下参加校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并必须主讲1次学术报告。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学位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试,部分学位课程考试可以以论文发表形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均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以同等学历资格入学的硕士生补修的本科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实践环节要有专人负责,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研究生主讲和参加的每一次学术活动都必须分别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经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可以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以同等学历入学者必须在完成补修课程且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研究生必须在查阅大量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第一学年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相应工作计划。选题立足研究方向,鼓励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研究工作。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论文开题
研究生按研究课题,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相应工作计划,并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作开题报告,全面阐述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分开进行,由学科组织硕士指导小组为主的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和研究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没有通过开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每隔半年重新进行报告论证,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详实、思路清晰,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硕博连读
为了加快教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我院设立硕博连读的灵活制度。
1、具体要求
有资格参加硕博连读计划的学生必须是不间断地完成两年课程学习的二年级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已修满35学分以上,每门课程考试均在80分以上;已参加一些讨论班学习和修读少量选修课程,在讨论班上显示了一定的研究攻关能力;对所研究的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果已有一定了解,导师对其读书报告签署意见均为优;中期考核成绩优秀。
2、遴选办法
由学生导师推荐,院学术委员会组织考核,得到博士生导师的认可,并获得院学术委员会70%票数通过,上报校研究生处(院)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批准。该学生在第三学年便自动成为一年级博士生。
十、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根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专业特点和以往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按《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过程,明确导师与研究生职责,依培养方案严格执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修订的思路上,突出本学科硕士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是按紧贴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二是按培养过程特点,细化与规范培养程序;三是按高素质人才与高学位论文质量,严格各环节的考核。
修订要求:课程设置上,强化畜牧学一级学科课程的融合,适当增加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在课程学习上,注重思辩、写作与报告能力,提高抓住问题要害的敏锐力;学位论文选题上,明确选题要求,提高论文质量。
十一、课程简介
1、分子遗传学 3学分,48课时 讲授遗传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从基因到蛋白质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机理。介绍突变、重组和人工诱变等遗传现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简要介绍动物基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史。
2、现代群体遗传学 3学分,48课时 学习自然突变率、Hardy-Weinberg定律的扩展、基因频率的定向变化与随机变化、基因频率分布与进化过程、分化进化中立论、群体结构与系统分化。
3、动物生殖生理学 3学分,48课时 在了解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专题方式进行讲授,内容包括:性腺机能;配子发生、成熟、运行和受精;附植前胚胎的发育和妊娠的建立;胎儿的内分泌;各种生物激素的合成、分泌及其对生殖的调控作用;激素的分析测定方法、实际应用等问题。
4、现代动物育种学 3学分,48课时 从现代动物育种目的与工业结构开始,具体介绍动物育种值估计模型、大规模遗传评估影响因素以及估计方法、多性状育种值估计;同时介绍配种体系中多种选配策略、多种杂种优势的估测和配合力测定的模型。
5、Seminar(研究班讨论) 2学分,32课时 目的为活跃学术空气,相互启发,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学习方式包括:①导师讲授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含科学思维、文献查阅、立题、实验、论文撰写及科学道德;②参加导师课程的论证和讨论;③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试验结果的讨论、论文预宣读;④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等。
6、动物生化遗传学实验 3学分,48课时 主要讲授生物样品的制备、血液各种酶活性测定、蛋白质(同功酶)的电泳、各种分子标记的分析、常规肉品质测定的原理,重点强调通过实验的手段掌握生化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7、数量遗传学 2学分,32课时 讲授微效基因的作用——加性、显性和上位效应,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基因均效和遗传方差,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相关的概念和估测方法,数量性状选择的一般原理,个体育种值的估计,选择指数计算,间接选择,遗传与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测定。
8、动物遗传育种新进展 2学分,32课时 介绍数量遗传学在动物育种中运用的新进展,主要包括约束选择指数、通用选择指数、配合力最小二乘测定以及混合模型方程和分子亲缘系数矩阵求逆法和Blup育种值估计;介绍数量性状基因座,包括主基因的检测、QTL定位方法、单标记分析、区间定位分析以及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9、动物繁殖新技术 2学分,32课时 主要讲授生殖激素检测,放射免疫测定、生物细胞物质代谢及体外培养、胚胎移植、冷冻保存以及生物工程领域内的新技术与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