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勤奋刻苦。爱国敬业,具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学术道德,诚实正派,尊师守纪。
2、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掌握农药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文献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科研实践,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相关实验技能。
3、比较熟地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
4、善于发现与捕捉科学研究课题,在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查阅中外文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和专业论文。
5、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有较好的文字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三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农药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植物保护学 | 学科代码 | 0904 | ||
二级学科名称 | 农药学 | 学科代码 | 090403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 | 农药残留分析新技术,农药环境生物效应,农产品安全检验与分析。 | |||
2 | 农药研制与科学应用 | 生物源农药研究,环境友好农药的开发利用,农药的科学应用。 | |||
3 | 农药分子药理和毒理 | 农药作用的分子机理,有害生物抗药性机理。 | |||
三、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35个课程学分以上,完成论文研究工作并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在5年内,经批准可分段完成学业或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0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农药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 自然辩证法 | 54 | 2 | 春 | 公共课 | |
M000101 | 第一外国语(英语) | 144 | 4 | 秋+春 | 公共课 | ||
M141201 | 农药制备化学 | 54 | 3 | 秋 | |||
M141202 | 农药生物化学 | 54 | 3 | 秋 | |||
M141203 | 农药制剂学 | 36 | 2 | 秋 | |||
M141204 | 农药分析 | 54 | 3 | 春 | |||
M141205 | 农药研究进展 | 36 | 1 | 春 | |||
合 计 | 18 | ||||||
非学位课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公共课 |
M170306 | 高级生化研究技术原理 | 32 | 2 | 春 | 生技学院 | ||
M170307 | 高级生化研究技术(实验) | 64 | 2 | 春 | 生技学院 | ||
M141221 | 色谱学与色质联用 | 36 | 2 | 秋 | |||
M141222 | 农药学文献及写作 | 36 | 2 | 秋 | |||
合 计 | 10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 英语口语 | 36 | 1 | 秋、春 | 公选课 | |
M000103 | 第二外语 | 72 | 2 | 秋 | 公选课 | ||
M000301 |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 36 | 2 | 秋 | 公选课 | ||
仪器分析 | 54 | 3 | 春 | 化工学院 | |||
M141241 | 农药环境毒理 | 36 | 2 | 春 | |||
M141242 | 农药残留分析 | 36 | 2 | 春 | |||
M141243 | 农药生物测定技术 | 36 | 1 | 秋 | |||
M141244 | 生物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 54 | 3 | 春 | |||
M141245 | 波谱分析概论 | 54 | 3 | 秋 | |||
M141246 |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 54 | 3 | 秋 | |||
M141247 | 环境化学 | 36 | 2 | 秋 | 环工学院 | ||
M141248 | 食品安全检验与分析 | 54 | 3 | 春 | |||
合 计 | 7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关心研究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研究生要尊敬师长,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农药学是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坚实的农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论文研究和写作,培养具有独立从事农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培养。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应用化学专业(农化方向)或植物保护专业(农药学方向)大学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有关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作业批改等。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4、论著与资料阅读
论著与资料阅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完成导师开列的阅读书目和文献综述的撰写。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考查、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一律以百分制计分,成绩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入学者补修的本科基础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由学科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熟练的实验技能、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和先进性,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实验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数据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制定说明
1、制定农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的要求,强化培养目标,注重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相结合;明确导师与研究生的职责,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除注重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外,注意拓展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紧跟学科前沿。同时展现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特色。
2、加大基础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毕业后的创业能力。
3、注意处理好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和连接递进关系,理论水平提高和实际能力培育的关系,体现“整体优化”原则。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农药制备化学 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按农药类型与结构分类,在掌握基本有机反应的基础上,主要讲授不同结构农药的合成路线和方法,通过实验掌握不同农药实验室制备的基本技术,为新农药、新化合物的研究开发打好基础。
2、农药生物化学 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杀线虫剂在生物体内吸收传导的机理;药剂结构对吸收传导的影响;各类药剂作用靶标、毒杀作用及其选择性机理;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归趋以及有害生物抗药性机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深入了解农药对靶标的作用、靶标在农药分子作用下发生的反应并由此产生的生理生化机能的变化,为创制新农药、寻找新的作用靶标,建立新的药剂筛选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拓新的思路。
3、农药制剂学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农药制剂的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农药制剂对生物活性的影响;不同农药制剂对生产、管理及环境的要求;农药制剂的加工与使用等。重点介绍农药新剂型及新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农药制剂研究生产的全过程,了解国际农药制剂加工的最新发展动态。
4、农药分析 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农药原药和制剂物理化学性能检验的原理与方法;农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薄层层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实验,使研究生能够将上述理化分析方法应用于农药分析实践。
5、农药研究进展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新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创制、农药制剂、农药应用技术等方面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开阔研究生的知识视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紧跟学科前沿,拓展科学研究的思路。
6、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技术 含实验共96学时,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主要传授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的技术原理;通过实验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和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基因的分离、克隆等技术。
7、色谱学与色质联用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气质、液质联用仪的使用和质谱图的解析。
8、农药学文献及写作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农药学及相关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包括专利)的种类、查阅途径及查阅方法;科技文献综述及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