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植物病理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要求为:
1、坚持“三个代表”和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尊纪守法,品德优良;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具有植物病理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熟悉植物病理学发展前沿和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讲、译、写能力;具备较强的独立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推广、开发和管理工作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学科的发展和自身特色,本专业设置下列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植物保护学 | 学科代码 | 0904 | |||||
二级学科名称 | 植物病理学 | 学科代码 | 0904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植物病原学 | 主要研究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植物病原物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遗传及生态。 | ||||||
2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 主要研究稻、麦、棉、玉米、蔬菜、果树、花卉、草坪等重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 ||||||
3 | 植物病理生理及分子基础 | 主要研究病原物致病机理、植物抗病机制、寄主-病原物互作及其分子基础。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在2.5-5年内变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35个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休学创业及分段完成学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141001 M141002 M141003 M141004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真菌学 植物病理生理 作物病害综合治理专题 分子植物病理学 | 54 144 72 36 72 36 | 2 4 4 2 4 2 | 春 秋+春 秋 秋 春 春 | 公共课 公共课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41021 M141022 M141023 M141024 M141025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植物病原细菌学 植物病毒学 植物线虫学 植物病原物生态与生物防治 科技论文写作 | 36 36 36 36 36 36 | 2 2 2 2 2 2 | 秋 秋 秋 春 春 春 | 公共课 |
合 计 | 12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2 M000103 M000301 M141041 M141042 M141043 M141044 | 英语口语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植物抗病遗传与育种 植物病原生物免疫学及其应用 植物检疫性病害及检疫技术 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 | 36 72 36 36 36 36 36 | 1 2 2 2 2 2 2 | 秋、春 秋 秋 春 秋 春 春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5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学习课程选修、组织教学实践和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导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论文研究培养具有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研究生可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在第一学期结束前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以同等学历入学的硕士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方向相关的本科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通常在第1学年,研究生必须基本完成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在第2-3学年,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还需参加一些讨论班学习。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了培养教学能力,在第2-3学年,研究生要在导师与教研室的安排下,以试讲、辅导、指导实验实习、批改作业等方式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研究生可以利用假期或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咨询、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思想觉悟和实际工作能力。
4、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研究生参加校外学术活动需导师同意。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制度的规定》。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历者的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考核表》,由导师签署意见,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论文选题应在第一学年确定。研究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
题目确定后,必须在广泛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课题的研究意义、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研究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广泛征求意见。课题研究要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课题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理论正确、思路清晰、方法科学、结果可靠,有一定创新性。论文格式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要以校、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4、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培养方案修订说明
1、按照《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过程,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按照学科发展趋势、自身科研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3、本学科主要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内容往往与生产季节有关。因此,研究生通常应在第一学年学完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正式进入论文研究,这样才可能保证学位论文的按时完成和质量。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真菌学 72学时,4学分。主要介绍真菌特别是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系统与主要类群,重要属的特征与鉴定,真菌的个体发育、生理、遗传等。
2、植物病理生理 36学时,2学分。从形态、生理、生化方面,介绍植物患病过程中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寄主植物的病理变化及抗病机制等。
3、作物病害综合治理专题 72学时,4学分。分别介绍稻、麦、棉、蔬菜等重要病害及新病害的发生发展特点与综合治理新技术研究进展。并介绍杀菌剂新品种、新剂型及其应用技术,病原物的抗药性及其治理措施。
4、分子植物病理学 36学时,2学分。主要介绍病原物的致病相关基因,寄主植物的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识别、信号传递和表达调节,基因工程方法及其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5、植物病原细菌学 36学时,2学分。主要介绍原核生物特别是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生理与遗传,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致病特性及病害防治等。
6、植物病毒学 36学时,2学分。着重介绍植物病毒和类病毒的分类、鉴定技术、传播特点及病害防治措施等。
7、植物线虫学 36学时,2学分。主要介绍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系统与主要类群、致病与生态特性、分离与鉴定方法,重要线虫的发生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8、植物病原物生态与生物防治 36学时,2学分。着重介绍在自然界特别是植物根围、叶围,病原物与植物、其它微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益微生物种类与防病机理,生防菌及其抗菌物质,生物农药的最新研究进展。
9、科技论文写作 36学时,2学分。着重介绍科技论文包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综述论文的特点、格式、写作要求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