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植物生物技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认真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服从国家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掌握植物生物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书刊;具备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
3、身心健康,能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要求和我校特色,本专业设置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植物分子数量遗传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观赏植物生物技术等五个研究方向。见表1。
表1:植物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作物学 | 学科代码 | 0901 | ||
二级学科名称 | 植物生物技术 | 学科代码 | 09013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 克隆一系列控制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并对它们功能的表达作系统研究。 | |||
2 | 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 |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纤维-荧光原位杂交(Fiber-FISH)等现代分子细胞学手段对染色体的重要组成元件作深入研究,并与基因组研究相结合,探索植物人工染色体构建的可能性。 | |||
3 | 植物分子数量遗传学 | 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等数量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包括重要性状数量性状位点QTL 的定位, 主效QTL的克隆等。 | |||
4 |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 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理论问题作深入研究,并探索与之相关的新方法;为植物的快繁和转基因提供理论指导。 | |||
5 | 观赏植物生物技术 | 发展一些重要观赏花卉和重要的树木等快繁技术,提高其商品化速率;开展重要的观赏花卉和重要的树木转基因等研究,加快其育种进程和提高其商品价格。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研究生可为四年)。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在2.5~5年内变动。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植物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学位课程 | M000202 M000101 M140501 M170103 M140702 M140703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高级作物育种专题 分子遗传学 基因工程原理与实验技术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54 144 72 48 90 36 | 2 4 4 3 3 2 | 春 秋+春 秋 秋 秋 春 | ||
合 计 | 18 | ||||||
非学位课程 | 必修课程 | M000201 M140521 M140524 M14072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高级生物统计(植物类) 作物育种新方法(分子育种) 基因组学 | 36 54 54 36 | 2 3 3 2 | 秋 秋 春 秋 | |
合 计 | 10 | ||||||
选修课程 | M000102 M000301 M000103 M140541 M140542 M140544 M140545 M140546 M140547 M000541 M000501 M140741 M140742 M140542 M140742 M140546 M141122 M140503 M140502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试验设计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种子科学与技术 细胞生物学 统计分析系统SAS应用 生物信息学 电镜技术 仪器分析 分子细胞遗传学 分子数量遗传学 作物起源与进化 基因工程安全及其评价方法 专业英语 科技创新论与科技写作 数量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 72 36 36 54 54 36 54 36 36 54 36 36 36 36 36 36 36 72 45 | 2 2 1 3 3 2 3 2 2 3 2 2 2 2 2 2 2 4 3 | 秋 春 秋、春 春 春 春 春 秋 春 春 春 春 秋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17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要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产学研”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个别学位课程经导师同意和考试成绩合格后,可允许免修。选修课要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和硕士生的原有基础,适当控制。注意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学习方式可以随班听课,也可以按教师指定的文献,进行自学,以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通过考试,成绩及格者,方能给予学分。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进行,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但应力求公开发表。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同等学力者补修的3门以上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二年级下学期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由本人报告入学后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准备和研究进展、文献查阅等方面的情况,由系考核小组和导师进行考评,奖励优秀研究生,对不合格者限期整改。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参加科研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分子遗传学 学时54,学分3分:主要介绍分子水平上基因、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尤其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多层次调控的基本原理,以及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后果的关系以及遗传重组的一般概念。
2、基因工程原理与实验技术 学时90,学分4分,:主要介绍基因工程主要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基因克隆的载体、基因克隆的方法;基因表达的原理和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等。
3、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主要介绍植物结构基因组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4、高级作物育种专题 介绍主要农作物育种研究的育种目标、育种技术与手段;主要农作物育种的现状及其进展;主要农作物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等。
5、生物信息学 主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生物信息学基本方法与前沿技术;生物信息学资源与数据挖掘工具;DNA序列分析;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组分析;蛋白质组分析等。
6、基因组学 主要介绍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作图和物理作图的方法、DNA测序方法学和获得基因组连续序列的方法基因组中基因及其功能的鉴定等;基因组功能,包括不同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内涵,DNA结合蛋白的作用,转录的起始和RNA合成等;基因组的复制与进化。
7、作物育种新方法 主要介绍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类型、主要几种分子标记的分析方法、分子图谱构建的方法和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克隆的一般概念、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及其构建,植物细胞的转化、转基因后代的筛选与鉴定等。
8、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主要介绍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一般概念、发展简史及与农业的关系;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实验室技术;细胞分化与形态建成;花药与花粉培养;植物器官培养;细胞培养;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及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上的应用等。